2020-03-12 0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在美國大爆發,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確診病例已達到1162例,共有37例死於肺炎。另外,美國目前已有24個州及首都特區針對疫情爆發升級為緊急狀態。
根據《CNN》報導,美國政府與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統計,目前美國共有1162例確診,有49例是撤僑公民,其中有3例來自武漢、46例來自郵輪「鑽石公主號」。先前一度滯留於加州外海的郵輪「至尊公主號」中,則有21例確診。在美國的41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內,共計有1092例確診。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已有37例死於武漢肺炎。
美國境內各州近期紛紛因為疫情宣布升級為緊急狀態,分別為華盛頓州、佛羅里達州、加州、馬里蘭州、夏威夷、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猶他州、賓夕法尼亞州、紐約州、俄勒岡州、紐澤西州、羅德島州、伊利諾州、俄亥俄州、科羅拉多州、北卡羅萊納州、麻薩諸塞州、佛蒙特州、密西根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合計有24州及首都特區因肺炎疫情升級為緊急狀態。
另外,美國政府官員透露,總統川普可能會根據《災難救濟和緊急援助法》(Stafford Act)宣布「全國緊急狀態」,目前仍在積極考慮中,預計在美東時間週三晚間9點發表聲明。
新增6例武漢肺炎確診 華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2020/03/12
(中央社華盛頓11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今天新增6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總數來到10例,市長鮑賽(Muriel Bowser)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政治時事報紙「國會山莊報」(The Hill)報導,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舉措,讓鮑賽得以要求聯邦政府提撥救災基金並處理物價哄抬問題,也賦予鮑賽權力,讓她能在毋須經過法院批准的情況下,下令隔離確診患者、與確診患者接觸過的人,或被視為「高風險」對象。
鮑賽說,華府衛生部門正在租借單次可容納50人的設施,不過目前尚未透露設施所在地點。
今天新增6例確診的其中1例曾與先前確診個案接觸過,另外2例近期有出國史,其餘3人並沒有已知接觸史。
華府衛生局局長奈斯比特(LaQuandra Nesbitt)說:「我們哥倫比亞特區出現人傳人現象,此外,至少有2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原因需要查明。」
華府稍早曾建議取消市區內所有1000人以上參與的非必要聚會。
根據「亞利桑那共和報」(Arizona Republic)網站報導,美國至少已有22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或採取類似行政措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報導,全美確診病例已破1200例,共有38人死亡。(譯者:李佩珊/核稿:盧映孜)1090312
新冠疫情發酵 特朗普政府面臨更多質疑
2020年3月12日 美國之音
新型冠狀病毒在美國繼續蔓延之際,特朗普政府面臨更多控制疫情不力的質疑。衛生專家警告稱,局勢可能進一步惡化。
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爾(Alex Azar)週三表示,聯邦領導正在與疫情最嚴重的州的地方官員合作,包括華盛頓州、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馬薩諸塞州和佛羅里達州。
然而,紐約州州長、民主黨人科莫(Andrew Cuomo)週三表示,聯邦官員已讓各州自行採取行動,加大對這種致命病毒的檢測。
科莫說:“我們不能等待聯邦政府,因為不會發生。” 紐約州已向部分地區部署了國民警衛隊,負責向當地的被隔離人士派送食物。
科莫還告訴美國電視媒體MSNBC:“聯邦政府的工作失敗了”,並補充說,他已經告訴其他州的州長,“你得靠自己”。
同時,路透社週三援引特朗普政府官員報導稱,白宮已下令聯邦衛生官員將最高級別的新型冠狀病毒會議視為機密。專家指出,這一不同尋常的舉措可能限制信息傳播,並阻礙政府對疫情的應對。
新型冠狀病毒正迅速在美國擴散,近四分之三的州報告了確診病例,全國已超過1000例確診,31例死亡。
美國國立衛生院旗下的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主任弗契(Anthony Fauci)週三表示,雖然新冠疫情已經影響全國,但最糟糕的情況還沒有到來。
“儘管在某些方面我們控制住了疫情,但還是不斷有其他國家的人入境,加上社區的傳播,挑戰變得更大,”弗契在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作證時說。“所以我可以說,我們會看到更多病例,情況會比現在更遭。”
隨著疫情的蔓延,美國人的日常生活愈加受到限制,集會被取消,僱員在家工作,學生在家裡上網課。芝加哥週三宣布取消了原定於3月14日的聖帕特里克節遊行。
紐約州和華盛頓州正在提高檢測新冠病毒的能力,以使當地醫生不必依賴於將檢測結果送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集中檢測。當地官員估計,可能還需要幾週時間才能達到檢測能力的峰值。
美國副總統彭斯3月4日表示,到本週結束時,將提供約150萬個測試劑。而總統特朗普3月6日告訴記者,“任何想要檢測的人,都會得到檢測”。
但醫療服務提供商表示,由於聯邦和州一級的監管障礙,以及後勤和技術方面的挑戰,檢測數量要比預計中的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