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自由亞洲電台
2016 年7 月12 日,海牙常設仲裁庭特別法庭就菲律賓針對中國在南海的主張所提出的仲裁案做出了裁決,今年這個南海仲裁案將滿五週年。中國方面從一開始就“不承認、也不接受”仲裁,同時也從未停止在南海從事違反國際法、軍事化一系列島礁的作爲。有美國國際法專家說,是中國自己的做法,導致國際社會羣起反對,讓南海從區域性議題變成全球性議題。
英國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打擊羣即將通過南海;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週二(6日)和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進行視頻通話時,也提出德國對南海局勢的關切。路透社報道指出,德國預計將派一艘護衛艦穿越南海,這將是德國十九年來的第一次。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不是已針對南海與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進行過聯合軍演,就是已經或即將派軍艦穿越南海。中國除了一遍又一遍地表達不滿、堅決反對,也從不忘暗指美國是背後那股推動大家都來南海捍衛航行自由的力量。
中國的擴張行爲使得國際社會團結反抗
五年前海牙常設仲裁庭作出裁決,譴責了中國在南海的行爲,包括建造人工島嶼,並裁定中國對南海大片水域提出的主權主張沒有法律依據。這被視爲是菲律賓以及其他對南海有主權主張的國家的一大勝利。
美國的國際海洋法權威、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斯托克頓國際法中心主席克拉斯卡(James Kraska)接受自由亞洲電臺訪問時就說,南海仲裁滿五年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都享有航行自由,他更提醒,南海從區域變成全球關注的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作爲使得長期以來很難採取一致行動的國際社會團結起來,北京該照照鏡子,看看自己。
“這是面對侵略性的作爲會有的自然反應。各國現在在南海議題上更密切合作,就是因爲對北京政府所做所爲感到恐懼,十年、十五年前很難有這樣的合作與一致行動,是中共這種擴張的方式讓各國感到害怕。”克拉斯卡告訴記者。
習近平言行不一中國是國際規則破壞者
中國有句成語叫 “近者悅,遠者來” 。而現在南海的局勢是“近者不悅,遠者不遠千里來關切”。
今年初,中國修訂《海警法》,允許中國海警在海上執法時“可開第一槍”,引發多國批評;而在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後,中國造島建礁、軍事化的動作,一件沒少做。對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在白宮當着全世界鏡頭前說的話,北京已經信用破產:“中國在南沙羣島的有關建設活動,不針對、不影響任何國家,也無意搞軍事化。”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長期追蹤南海各國動態。根據他們的衛星照片,中國2016年在南沙羣島一口氣擴建了七座人工島礁,其中的美濟礁上還建了飛機跑道、雷達,現在估計還有了導彈掩體。
人造島礁下還有鏡頭拍不到的地下設施,現在,中國隨時可在南沙羣島部署戰機及移動導彈發射車等軍事裝備。
亞洲海事透明倡議主任波林(Gregory Poling)告訴本臺,儘管仲裁結果本身在國際政治上有重大意義,但鐵了心比拳頭、秀肌肉的中國卻對這個仲裁結果採取蔑視的態度。這對南海諸國以及當時提出仲裁的菲律賓、甚至是全世界來說,中國在南海造成既定事實的做法,威脅的是更深一層的原則問題。
“中國除了拒絕遵守規則之外,他還破壞國際規則,北京就是擺明了我比我的鄰居都強大,我想幹嘛就幹嘛,這當然會讓國際社會不能接受與不滿。”波林告訴記者。
今年年初開始在南沙羣島牛軛礁所謂“避風”的中國民兵漁船至今還在,波林就說,事實上,中國的這些民兵漁船約有三百艘,一直都在西菲律賓外海移動,他們根本沒離開。
但波林說,國際社會除了持續挑戰中國的主張,更關鍵仍在於,中國其實沒有爲此付出什麼代價,還以經濟實力影響鄰國。
波林指出:“菲律賓作爲南海主權聲索國,如果他不願帶頭行動,域外國家採取的做法能走多遠,還是有限的。”
今年四月,菲律賓包括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都大動作向中方就一直“避風”、賴着不走的所謂漁船表達不滿,不過,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的親中立場鮮明,他一方面說菲律賓的主權立場“殺了我也寸步不讓”,一方面卻又指出,不想跟中國起爭執,菲律賓欠中國很大的人情,“南海仲裁是廢紙一張”。杜特爾特的六年任期將在明年六月底屆滿。
一向和杜特爾特對立的前菲律賓大法官卡皮奧(Antonio Carpio)日前參與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一場南海研討會時就說,除了美國的幫忙,菲律賓自己也有能做的事。
“我們(菲律賓)應該要和包括越南在內的國家在我們各自的專屬經濟海域展開聯合巡邏行動。另外,還可以邀請像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定期展開聯合巡邏,向中國發出清楚的信息,這是我們的專屬經濟海域。但做到這點需要很大的政治意願。”卡皮奧指出。
臺灣鴨子划水整建太平島 強調人道救援工作
2016年7月12日,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當時宣佈“南海仲裁”的三大重點包括:一、中國所謂的“歷史性權利”和“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二、南沙羣島上所有海上地物、包括臺灣掌控的太平島,都是礁岩,不能享有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或大陸架的權利,三、菲律賓漁民有黃巖島的捕魚權。
當時,臺灣的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指出:“相關仲裁、尤其對太平島的認定,已嚴重損及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的權利,中華民國絕不接受,這項仲裁對中華民國不拘約束力。”
臺灣的海岸巡防署今年也開始將在太平島有動作,除新建海巡人員的營舍外,還耗資新臺幣16億元要強化太平碼頭整建工程。海巡署指出,臺灣積極建設太平島,是維護南海航行與飛越自由,並不斷強化海外人道救援能量,希望在平等協商基礎上,和南海鄰近各國促進南海的和平與穩定。
克拉斯卡就說,仲裁案滿五週年還是有重要意義的。除了中國已較少談到所謂“九段線”的歷史權利主張外,仲裁能強化並訂出規範,各國都應該履行也有了依據,而近來日本更在有關臺灣安全的議題上,表達美國和日本都應該防衛臺灣的立場,歐洲各國、美國與日本,理念相近的國家更密切合作,就是向中國傳達清楚信號。
中國找東盟小國聲援
美國要找回和歐洲盟友的團隊精神,中國則是將觸角伸向了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今年六月在重慶舉行的東盟外長會議上,共同聲明在中國的強力介入下,晚了一天才公開。
新加坡《海峽時報》當時引述消息人士稱,因爲東盟國家在南海議題上的用字有分歧,菲律賓曾要求加入更有力的措辭,但遭到“中國和一些東盟小國”、也就是柬埔寨和老撾的聯合反對。
外長聲明中後來重申,《南海各方行爲宣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體現了各方依照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促進地區和平、穩定、互信和信心的集體承諾。並指出各國官員將會透過視頻針對《南海行爲準則》(COC)舉行會議。
《南海行爲準則》談判多年,仍然只聞樓梯響。談判期間,中國已在南海建出面積至少有一千八百座足球場大的人工島礁,中國深知多邊機構運作的複雜性與達成共識的不易,佔盡好處,在南海又是一例。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鄭崇生華盛頓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