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編輯部
隨著全球逾155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推動「兩國方案」解決以巴衝突的聲浪達到新高。從中國、俄羅斯到歐盟的挪威、愛爾蘭、西班牙,甚至全球南方國家,紛紛在聯合國場合呼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共存。然而,台灣卻選擇不承認巴勒斯坦,與美國、以色列站在同一陣線。這一立場看似與台灣追求「你是你、我是我」的國際認知相悖,卻反映了地緣政治的殞地與務實主義的生存邏輯。隨著聯合國即將召開兩國方案高峰會,台灣的沉默是否為其未來埋下隱憂?
全球承認浪潮與兩國方案的推進
截至2025年9月,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逾80%已承認巴勒斯坦國,近期更有英國、加拿大、澳洲等西方國家加入行列,強調「兩國方案」是實現以巴和平的唯一可行路徑。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稱此為「邁向和平的必要一步」,法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更計畫主辦聯合國高峰會,重申基於1967年邊界、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建國願景。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早在1988年即承認巴勒斯坦,近期外交部發言人郭嘉坤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治理巴勒斯坦」,並批評美國阻撓進程,意圖挑戰其在中東的霸權。
反觀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堅決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稱其「獎勵哈馬斯」並威脅地區穩定。美國雖口頭支持兩國方案,卻多次在聯合國動用否決權,阻擋不利以色列的提案。亞洲的日本、南韓等美國盟友同樣未予承認,形成鮮明對比。
台灣的立場:生存優先的現實主義
台灣(中華民國)外交部於9月22日表示,「無立即計劃承認巴勒斯坦國」,並對巴勒斯坦官方社群媒體將台灣標為中國領土提出抗議,指其「侵犯主權」。台灣與以色列保持非正式但緊密的科技、軍事與情報合作,視其為「民主盟友」,尤其在面對中國軍事壓力時,雙方共享「同病相憐」的戰略默契。台灣的不承認立場,與其13個邦交國的脆弱外交現實密切相關:任何可能損及美國或以色列支持的舉動,都可能動搖其國際生存的根基。
台灣的選擇並非價值判斷,而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美國是台灣安全保障的基石,任何與其中東政策相悖的行動,都可能削弱台美互信。一位不具名國安人士坦言:「在外交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台灣必須將籌碼押在最有利的位置。」此外,承認巴勒斯坦無法換取實質外交利益,反可能被北京扭曲為「跟隨中國」的敘事,進一步限縮台灣的國際空間。
中國的「鏡像外交」與兩岸的對比陷阱
中國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始於毛澤東時代,將以色列視為「帝國主義前哨」,並類比為台灣問題。近年,中國利用巴勒斯坦議題強化與阿拉伯世界及全球南方的聯盟,同時反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然而,中國在以巴問題上高舉「兩國方案」,卻在台海問題上堅拒「兩岸兩國」,堅持「一中原則」,將台灣視為內政而非國際爭端。這種「雙重標準」被批評為虛偽,英國前首相鮑里斯·強森8月在台北演講時指出:「台灣的主權主張遠比巴勒斯坦穩固,國際社會卻選擇性忽視。」
對台灣而言,兩國方案的理念與其追求「互不隸屬」的立場高度契合,但在實踐上卻面臨困境。以巴衝突源於兩民族對同一土地的主權爭奪,根植於鄂圖曼帝國崩解與聯合國分割決議;兩岸問題則是中國內戰遺緒,爭議核心在於「政府代表權」與台灣是否為獨立主權實體。套用以巴框架至台海,無法直接為台灣爭取國際承認,反而可能被中國利用,扭曲為「國內分裂」問題。
弔詭與啟示:台灣的處境與出路
台灣不認巴勒斯坦的立場,表面上是「雙重標準」,實則是小國在強權博弈中的無奈選擇。國際政治的核心從非普世正義,而是權力與利益的權衡。台灣的13個邦交國與美國的軍事支持,是其對抗中國壓力的最後防線,任何冒險外交都可能得不償失。然而,全球對兩國方案的共識也為台灣敲響警鐘:若國際社會能強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分立,台灣或可借鏡爭取「兩岸兩國」。但中國的「一中」框架與軍事威脅,使這一願景遙不可及。
聯合國即將召開的兩國方案高峰會,將是檢驗國際意願的試金石。以色列內部已有逾60個組織推動「兩國方案」,顯示壓力正在累積。對台灣而言,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在不損盟友的情況下,靈活表達對民族自決的支持?若繼續沉默,台灣恐在全球追求公平的浪潮中,成為「被遺忘的受害者」。
結論:務實與理想的平衡
台灣在巴勒斯坦議題上的保守立場,凸顯其在國際體系中的孤立與掣肘。「兩國方案」雖在概念上為台灣提供啟發,但在現實中卻難以援引。台灣的未來,需在鞏固美國支持、深化與以色列等盟友合作、以及爭取國際空間之間,尋找微妙平衡。真正的「你是你、我是我」,不是口號,而是台灣在強權環伺下,一步一腳印走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