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編輯部
在2025年9月的美國政壇,川普第二任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展現出強烈的權力集中傾向。兩個近期事件——總統公開敦促司法部對政敵展開法律行動,以及保守派網紅柯克(Charlie Kirk)遇刺後的白宮對政治言論的嚴厲限制——不僅凸顯了川普團隊對制度規範的挑戰,更引發了對美國民主韌性的深刻質疑。這些發展並非孤立,而是川普長期「報復政治」策略的延續,反映出行政權力試圖滲透司法與言論領域的企圖。結合最新媒體報導與社群討論,本文將綜合分析這些事件,並探討其對民主制衡的衝擊。
司法部的「政治獵巫」:從解雇到起訴的連鎖效應
川普於9月21日透過Truth Social平台公開施壓司法部長邦迪(Pam Bondi),要求立即對加州聯邦參議員謝安達(Adam Schiff)與紐約州檢察長詹樂霞(Letitia James)採取法律行動,指控他們涉嫌偽造抵押貸款申請文件。此舉延續了川普對前任期「政治獵巫」的指控反擊,謝安達曾領導其首次彈劾調查,而詹樂霞則在川普離任後提起針對其商業帝國的民事詐欺訴訟。川普的貼文直白而急迫:「我們不能再拖,這會損害我們的聲譽和信譽。」 這不僅是個人恩怨的宣洩,更是對司法獨立性的公然挑戰。
更令人震驚的是,川普前一日已解雇維吉尼亞州東區聯邦檢察官希伯特(Erik Siebert),僅因後者堅持缺乏證據指控詹樂霞涉抵押貸款詐欺。希伯特隨後透過電子郵件向同僚宣布辭職,川普則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受訪時辯稱:「我開除他了,這是一件非常有力的案子。」 隨後,川普提名白宮助理哈利根(Lindsey Halligan)接替該職位,此人正領導對史密森尼學會「分裂或黨派敘事」內容的審查,顯示親信安插的意圖。民主黨領袖如參議員舒默(Chuck Schumer)強烈譴責此舉為「對民主的真正威脅」,認為川普正利用總統權力懲罰政敵。
這些行動呼應了川普第二任期的更廣模式:自2025年1月20日就職首日簽署200項行政命令以來,政府已對聯邦機構進行大規模整肅,包括FBI探員的潛在免職與住房金融局局長普爾特(Bill Pulte)的指控行動。維基百科條目記錄,這是川普「針對政敵與公民社會」的系統性策略,旨在獎勵盟友並懲罰異己。 批評者警告,這不僅破壞司法部傳統的獨立精神,更可能開啟惡性循環,讓未來政府以同樣方式回擊。
柯克遇刺後的言論寒蟬效應:保守派內部的裂痕
僅在數日前,另一樁悲劇進一步放大政府權力擴張的風險。9月10日,31歲的保守派政論網紅柯克在猶他谷大學演說時遭22歲兇手羅賓森(Tyler Robinson)槍擊身亡,引發全國震動。川普與高官迅速將事件歸咎「激進左翼」,並發動對「仇恨言論」的全面鎮壓。司法部長邦迪承諾追溯散播仇恨言論者的法律責任;FCC主席卡爾(Brendan Carr)揚言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發表不認同言論的廣播業者採取措施;副總統范斯(JD Vance)甚至建議慶祝柯克遇害者應被解僱。
這些回應看似保護性,實則暴露了言論自由的雙重標準。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對慶祝事件的軍人與外籍人士祭出處分,包括吊銷簽證或拒絕申請。 X平台上,社群討論顯示公眾分裂:部分MAGA支持者歡迎「後果文化」,視之為對左翼暴力的回擊;但更多聲音,如前總統小布希顧問羅夫(Karl Rove)與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警告這將成為危險先例。「如果政府說『我們不喜歡你們媒體說的內容,就會被禁播』,對保守派絕對不是好事。」克魯茲在Podcast中直言。 評論員卡爾森(Tucker Carlson)亦批評FCC的威脅「非常危險」。
媒體報導顯示,此波鎮壓已導致實際後果:教師因社群媒體慶祝柯克遇刺而面臨解雇;ABC新聞主播金莫(Jimmy Kimmel)因評論暫停播出,引發第一修正案爭議。 路透社指出,這場「言論自由風暴」讓保守派右翼轉變立場,從過去反對社媒審查轉為施壓平台刪除「仇恨內容」。 白宮副幕僚長布多維奇(Taylor Budowich)雖聲稱制定行政命令「全力捍衛言論自由」,但其「有時如果沒有好話可說,最好什麼都別說」的諷刺性訊息,暴露了政策的模糊與選擇性。
雙重危機的連結:威權傾向與民主韌性
這兩個事件並非巧合,而是川普政府權力擴張的兩面鏡子:司法干預針對「政敵」,言論管制針對「異議」。柯克遇刺提供了一個「危機時刻」,讓政府以「保護國家」為名繞過制衡,類似川普過去利用1月6日事件或COVID疫情擴權的模式。X上,左翼帳號如@CrosseBarx批評這是「對法西斯柯克遇刺的政府鎮壓」,而右翼如@RichardHanania則諷刺「強大勢力想推行法西斯主義」。 這些討論反映政治極化加劇,政府行動進一步深化分裂。
美國的制度制衡——三權分立、獨立司法與自由媒體——目前仍提供抗衡空間。聯邦法院於2025年1月擋下川普終止「出生公民權」的命令,顯示司法獨立未完全崩潰;國會內共和黨異議(如克魯茲的反對)與媒體報導(如《衛報》與NPR的深度分析)形成外部壓力。 然而,挑戰不容忽視:行政命令的氾濫、親信安插與寒蟬效應,可能逐漸侵蝕這些機制。美國進步中心報告指出,政治導向的司法部已放棄對盟友的調查,轉而針對對手。 若無強力監督,這些行動恐成為新常態。
結語:民主的警鐘與未來抉擇
川普政府的行徑——從司法報復到言論鎮壓——無疑喚起對獨裁標誌的擔憂,正如歷史上尼克森的「水門事件」或麥卡錫主義的陰影。它們不僅損害法治與第一修正案,更威脅美國作為民主燈塔的形象。樂觀者可寄望於法院的審查、國會的多元與公眾的抗議(如針對ABC的示威),這些力量至今仍能限制政府越軌。 但質疑者有理:若政治極化持續,權力集中將成定局。
最終,美國民主的未來取決於公民社會的覺醒。柯克遇刺本該是對政治暴力的反思,卻淪為權力工具;對政敵的起訴本該依證據行事,卻淪為復仇遊戲。唯有透過選舉、訴訟與公開辯論,重申制度優先於個人,方能避免滑向威權深淵。2025年9月的這些事件,不是終點,而是警鐘——民主需積極捍衛,而非被動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