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藍白為何要把修補財劃法責任拋給中央?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9-18 編輯部

藍白陣營(國民黨與民眾黨)將財劃法修法責任推給中央,背後涉及多重政治與策略考量。以下分析其原因,並基於卓榮泰的發言及相關脈絡進行說明:

1. 轉移焦點,規避修法失誤的責任

  • 亂象背景:卓榮泰指出,財劃法修法過程混亂,出現8種版本草案,倉促表決導致內容錯誤(如離島及中南部分配不公,新竹市增加259%,澎湖僅14%)。行政院提出覆議案要求重新審議,卻被藍白主導的立法院否決。
  • 推卸原因:藍白陣營意識到修法錯誤引發地方縣市不滿(如台中、台北抗議軌道補助問題),若承認錯誤,恐損害自身公信力。因此,選擇將問題責任推給中央,指責行政院「不作為」或「未提出解方」,試圖轉移民眾對修法失敗的注意力。
  • 政治策略:透過將責任推給行政院,藍白試圖塑造中央無能的形象,鞏固在野黨的輿論優勢,避免選民追究其立法草率的過失。

2. 鞏固地方支持,操作政治議題

  • 地方壓力:修法錯誤導致345億元統籌分配稅款卡關,影響地方財政運作,特別是中南部及離島縣市。地方首長(如台中、台北)公開抗議,凸顯藍白修法的負面影響。
  • 推卸動機:藍白陣營掌控立法院多數席次,卻未積極提出修法修正案,反而要求行政院「再提解方」。這是為了將財政問題的壓力轉嫁給中央,同時爭取地方縣市(特別是藍營執政縣市)的政治支持。
  • 操作手法:透過公開批評中央,藍白試圖將財劃法問題塑造成執政黨的治理失敗,激化地方對中央的不滿情緒,為未來選舉累積政治資本。

3. 掩蓋立法專業不足

  • 修法缺失:卓榮泰提到,財政部原與地方協商將爭議從80多項收斂至10項,但藍白強行中斷協商,倉促通過錯誤版本。修法未經嚴謹審議,導致分配公式失衡(如北部財源暴增,中南部受損)。
  • 推卸原因:藍白陣營可能意識到自身立法專業不足,無法有效應對修法後的複雜後果(如財源分配不公)。為避免暴露這一點,他們選擇推責給行政院,試圖將問題焦點轉向行政執行,而非立法錯誤。
  • 策略考量:藍白希望透過推卸責任,掩蓋其在立法程序上的草率與失誤,避免被質疑缺乏治理能力。

4. 維持在野黨團結,強化對抗姿態

  • 藍白聯盟: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合作,共同主導財劃法修法,試圖挑戰執政黨權威。然而,修法失敗導致內部壓力增加,特別是民眾黨需證明其立法能力。
  • 推卸動機:為維持藍白聯盟的團結,兩黨避免內部互相指責,而是將矛頭對準中央,統一口徑批評行政院。這種策略有助於鞏固在野陣營的對抗姿態,同時轉移內部矛盾。
  • 政治操作:卓榮泰提到,藍白若被指政治操作,會反稱中央也在操作,顯示其試圖以攻擊性言論掩蓋自身問題,維持在野黨的輿論主動權。

5. 規避修法成本,等待中央妥協

  • 現實考量:修法錯誤需立法院主動提出修正案,但這需要耗費時間、資源,並可能引發藍白內部或地方縣市間的利益衝突。藍白陣營選擇拖延,期待中央主動提出替代方案(如行政解釋或新提案),以降低自身政治成本。
  • 卓榮泰回應:卓榮泰明確表示,行政院不會以行政解釋掩蓋公式錯誤,也無立場再次提案(因覆議已被否決)。藍白試圖逼迫中央妥協,卻忽略自身作為立法主體的責任。

藍白陣營將財劃法修法責任推給中央,主要是為了規避自身立法失誤的責任、轉移地方不滿焦點、掩蓋專業不足、維持在野黨團結,並降低修法失敗的政治成本。然而,這種「敢做不敢當」的態度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加劇地方財政困境,損害民眾對立法院的信任。卓榮泰呼籲藍白展現誠意,主動修正錯誤,立法院應正視自身責任,與中央及地方協商,制定公平合理的財劃法,方能化解危機,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