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編輯部
2025年8月19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再度就俄烏戰爭表態,他一方面表示希望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推動結束戰爭,另一方面卻承認蒲亭可能根本不想達成協議,並明確排除美國在烏克蘭部署地面部隊的可能性。這番言論與前一天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昨日他還不排除派兵維和,並強調蒲亭的和平協議比單純停火更有意義。這種短時間內的立場翻轉,不僅凸顯川普外交風格的交易式本質,更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國領導力的質疑。本文將根據近期事件分析此現象,並回顧川普的歷史外交紀錄,以及國際社會的具體反應,探討其對美國全球威信的潛在衝擊。
近期言論的反覆與政策不一致性
川普的最新表態反映出其外交決策的靈活性,或可說是反覆無常。在阿拉斯加與蒲亭會晤後,他迅速轉向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試圖斡旋俄烏和平,但隨後在媒體上卻語帶保留,預期蒲亭的行動將在未來幾週明朗化,甚至威脅若無協議將加重對俄羅斯及購買俄油國家的制裁。這種從樂觀到懷疑的轉變,讓人聯想到川普一貫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原則:他傾向於將外交視為交易,根據短期利益調整立場,而非基於長期戰略一致性。這種作法在短期內或許能製造談判籌碼,但長期來看,可能削弱美國的國際可信度。盟友如烏克蘭可能對美國的安全保障承諾產生疑慮,而對手如俄羅斯則可能利用這種不確定性,延長衝突或採取更激進行動。事實上,川普的外交政策往往充滿矛盾,例如他同時強調孤立主義卻呼籲更強大的軍事存在,這種不一致已被學術界形容為「不連貫」(incoherence)。
川普的歷史外交紀錄:親俄傾向與政策矛盾
回顧川普的第一任總統時期(2017-2021年),其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政策同樣充斥不一致,奠定了今日反覆的基礎。川普曾公開讚揚蒲亭為「強人」,並試圖改善美俄關係,例如在2018年赫爾辛基峰會上,他公開質疑美國情報機構對俄羅斯干涉2016年大選的指控,轉而接受蒲亭的否認。這一舉動引發國內外譁然,被視為對俄羅斯的軟弱立場。然而,矛盾的是,川普政府同時延長了對俄羅斯的制裁,包括因吞併克里米亞和干涉烏克蘭東部而實施的措施。 此外,川普曾批准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援助,如標槍反坦克導彈,這是歐巴馬政府未曾做到的,但隨後在2019年,他卻因政治考量凍結對烏克蘭的軍援。這起事件凸顯川普將外交政策與個人政治利益混淆的傾向:凍結援助被指控是用來施壓澤倫斯基調查拜登家族。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2022年),川普雖批評蒲亭的入侵,但也聲稱若他當政,戰爭不會發生,甚至誇大其詞地宣稱能在24小時內結束衝突。 這種歷史模式顯示,川普的外交風格缺乏系統性,更多依賴個人直覺和交易思維,而非基於原則的連貫框架。學者指出,這種「沒有川普主義,只有混亂」(no Trump doctrine, just chaos)的特徵,讓美國外交變得不可預測。 如今,川普第二任期的早期跡象延續了這一模式:在阿拉斯加會晤蒲亭後,他推動和平談判,但言論反覆可能重蹈第一任期的覆轍,導致盟友對美國承諾的信任危機。
國際社會的具體反應:盟友疑慮與全球不確定性
川普外交政策的不一致性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負面反應,特別在盟友圈內造成緊張。歐洲國家對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早已心存芥蒂,例如在第一任期,他批評北約盟國軍費不足,甚至威脅退出北約,這讓歐洲領袖如德國總理梅克爾公開表示歐洲需「自力更生」。 在俄烏戰爭背景下,歐盟對川普近期與蒲亭的會晤持「謹慎樂觀」態度,但許多分析家擔憂其反覆言論可能削弱對烏克蘭的支持,讓俄羅斯得寸進尺。 例如,英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指出,川普的烏克蘭峰會實為歐洲的「損害控制」行動,目的是緩解盟友對美國孤立主義的恐懼。
全球民意調查也反映出這種疑慮。根據2025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在24個國家中,超過半數受訪者對川普的世界事務領導力缺乏信心,這比第一任期更為嚴重。 亞洲國家如日本和南韓擔憂川普的交易式外交可能影響美日韓聯盟,而中東盟友如以色列則對其模糊立場感到不安。 此外,發展中國家對川普政策的反應更為複雜:一些國家樂見其對中國的強硬,但整體上,他的不可預測性被視為全球秩序的破壞者,導致「拆除現代全球秩序」的指控。 歐洲外交關係理事會(ECFR)的調查顯示,儘管部分國家對川普第二任期持樂觀態度,但歐盟國家普遍感到「孤立」,擔憂美國的盟友關係轉向單邊主義。
這些反應不僅限於政府層級,媒體和學術界也廣泛批評川普的外交為「erratic」(不穩定的),可能加劇全球衝突。 例如,布魯金斯學會指出,川普的政策矛盾讓美國在國際舞台上更孤立,導致盟友尋求替代方案,如加強歐盟防務合作。
重建威信的挑戰
川普外交政策的反覆,不僅是近期俄烏事件的縮影,更是其歷史紀錄的延續,從親俄傾向到政策矛盾,都讓國際社會對美國的領導力產生質疑。雖然這種風格或許在某些交易中奏效,但長期來看,它削弱了美國的全球威信,導致盟友疑慮和對手投機。為重建信任,川普政府需展現更一致的戰略,例如明確的安全保障承諾和與盟友的協調。否則,在當前地緣政治火熱的時代,美國可能面臨更大的孤立風險。最終,外交政策的成功不在於短暫的交易,而在於可預測的原則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