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編輯部
2025年8月18日,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發布的報告《台灣對美國日增的不信任》,由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與實習生藍立雅共同撰寫,再度凸顯台灣民眾對美國的疑慮正逐漸深化。這份報告引用多項民調,顯示台灣對美國的好感度下滑,負面看法從2024年7月的24.2%升至40.5%,並警告若放任「疑美論」擴散,可能損及美國利益,讓中國趁隙推進統一議程。 顯然,川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施政,如對台徵收對等關稅及施壓台積電赴美設廠,不僅延續其交易式風格的矛盾,更直接加劇台灣的疑美情緒。本文將分析此現象,融入川普歷史外交紀錄及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反應,探討其對美台關係與印太穩定的潛在衝擊。
川普政策引發疑美論的近期動因
川普的外交施政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常將盟友視為交易對象,這在對台政策上表現尤為明顯。報告指出,川普對台灣徵收對等關稅是美國形象受損的主要原因: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民調顯示,81.9%的受訪者認為這些關稅不合理,86.4%預期將對台灣經濟造成嚴重或中等影響。 此外,川普政府施壓台積電在美國設立6家晶圓廠,被台灣民眾解讀為削弱台灣半導體主導地位及「矽盾」防禦力。遠見研究公司3月民調顯示,多數台灣人認為此舉增加中國攻台風險。 布魯金斯研究所報告進一步佐證,60.9%的受訪者不同意「川普當總統讓台灣更安全」的說法,認為美國不可信賴的比例上升13.9個百分點。
這些政策不只經濟層面,還牽涉安全承諾的不確定性。中研院歐美所3月民調顯示,59.6%的台灣民眾認為美國不值得信任,比前一年增加近10個百分點;逾40%相信若台海爆發戰爭,美國不太可能或絕對不會介入。 這種疑慮源於川普的孤立主義傾向:他雖宣稱支持台灣,但實際行動如關稅威脅及對烏克蘭援助的保留態度,讓台灣民眾聯想到美國可能在關鍵時刻「棄台」。BBC分析指出,雖然台灣未被列入首批25%至40%關稅名單,但關稅陰影及疑美論仍籠罩台灣,影響美台關稅談判進度。
川普歷史外交紀錄:對台政策的矛盾與不連貫
川普第一任期(2017-2021年)的對台政策同樣充滿矛盾,為今日疑美論埋下種子。他曾簽署《台灣旅行法》及批准對台軍售,強化美台關係;但同時凍結對烏克蘭軍援以施壓調查政治對手,間接影響台灣對美國可靠性的認知。2019年彈劾危機更暴露川普將外交工具化,視台灣為美中談判籌碼,而非堅定盟友。此外,川普對中國的貿易戰雖間接惠及台灣,但其親俄傾向及對北約盟友的批評,讓台灣質疑美國是否會在台海衝突中信守承諾。
如今第二任期,川普延續這一模式:一方面宣稱能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另一方面對台灣的安全保障語焉不詳。學者指出,這種「疑川不必然等於疑美」的論述挑戰台灣政界,但川普的政策不一致已讓疑美情緒從「疑川」擴大為「疑美」。 例如,川普前資深顧問惠頓批評台灣賴清德政府的外交錯誤導致台美關係惡化,反映川普團隊的交易式思維忽略了盟友的長期信任。
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反應:信任危機的漣漪效應
在台灣內部,疑美論不僅限於民調數據,還演變為社會情緒。媒體報導顯示,民眾從「疑美」轉向「仇美」,如放寬美豬美牛進口及台積電赴美被視為「吃人夠夠」。 林飛帆等綠營人士呼籲避免疑美論影響台美關係,但批評者認為應先檢討賴清德政府的親美策略是否過度依賴川普的不確定性。 這種情緒為中國提供機會:北京可宣傳「統一是唯一選項」,並可能採取灰色地帶行動如封鎖或奪島,測試美國反應。
國際上,美國印太盟友如澳洲、日本及菲律賓,將台灣視為美國承諾的指標。若台灣對美失去信心,這些國家可能質疑美國的安全保障,轉向自力更生或與中國妥協。GMF報告警告,這將損害美國全球利益,並讓中國趁勢推進長期戰略。 歐洲及亞洲媒體也反映類似疑慮,認為川普的不可預測性加劇全球不穩定。
緩解疑美論的必要性與挑戰
川普外交施政的交易式本質,雖旨在追求美國短期利益,但已明顯擴大台灣的疑美論,從經濟關稅到安全承諾的不確定性,都削弱美台互信,更可能引發印太地區的連鎖反應,讓中國獲利。為重建信任,美國應明確重申台灣重要性,如總統演說支持保衛台灣、及時交付不對稱武器,並維持台灣總統過境的「安全、舒適、便利與尊嚴」原則。 最終,美台關係的穩固不在於單邊施壓,而在於一致的原則與互惠承諾;否則,疑美論的蔓延將成為美國全球領導力的隱憂,值得川普政府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