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編輯部
賴清德政府是否已成「跛腳」?這是台灣政治評論中常見的比喻,指總統在任期中因國會少數、政策難推,而提前失去影響力。賴清德於2024年當選,2025年現在是執政中期,立法院席次為藍白(國民黨+民眾黨)過半,綠營(民進黨)僅51席,本就處於弱勢。近期726大罷免全數失敗,更被視為放大此困境,但是否「就跛腳了」仍需多方分析。以下從制度、政治動員與外媒觀點探討,結論是:有提前跛腳風險,但不必然絕對,取決於未來調整。
1. 國會少數的結構性困境
台灣半總統制下,總統需仰賴國會通過預算與法案。賴政府上台後,即面臨藍白聯手推動國會改革,引發朝野衝突。大罷免原為綠營反制,盼拉下藍委以改變席次平衡,但25案全遭否決,反讓藍營更團結。分析指出,這波失敗凸顯民進黨動員不足,未來在立法院議事上,藍白可持續杯葛賴政府政策,如兩岸關係、能源轉型或國防預算,導致執政效能降低。 例如,民進黨恐難阻擋藍營主導的議案,賴清德可能需頻頻行使覆議權,但這會消耗政治資本。
2. 大罷免失敗的衝擊
726投票結果顯示,藍營不同意票大幅領先,視為對賴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公民團體與綠營聯手慘敗,引發內部檢討聲浪,如黨秘書長林右昌是否負責。媒體分析,這不僅重挫綠營士氣,還讓賴清德面臨「提前跛腳危機」,因國會阻力加大,執政9年累積的反感(如國會改革爭議)浮現。藍營領袖朱立倫呼籲賴道歉,強化其弱勢形象。然而,有些觀點認為,這僅是中期挫敗,綠營可藉第二波罷免(8月23日)或2026地方選舉翻盤。
3. 外媒與國際視角
外媒如CNN報導,大罷免失敗可能讓賴清德成「跛鴨」,影響台美關係。因賴親美路線需國會支持國防預算,若藍白杯葛,可能削弱台灣抗中能力。BBC則聚焦藍營大勝,視為台灣民意對綠營的反彈。但也有分析建議,賴可善用國際盟友(如美日)施壓藍營,緩解國內困境。整體而言,外媒偏向認為這加劇賴的執政挑戰,但未到無力回天。
4. 多方觀點比較
為平衡視角,以下表格整理藍綠及中立媒體立場:
觀點來源 | 立場 | 關鍵論述 |
---|---|---|
藍營媒體(如聯合報系) | 支持藍營 | 大罷免失敗證明綠營濫權,賴政府已跛腳,應調整兩岸政策。taisounds.com |
綠營媒體(如自由時報系) | 支持綠營 | 雖失敗,但投票率高顯示民意分裂,賴可團結內部避免跛腳。 |
外媒(如CNN、BBC) | 中立 | 罷免失利恐讓賴成跛鴨,影響區域穩定,但台灣民主活力仍強。 |
結論
賴清德政府尚未完全跛腳,但大罷免失敗確實放大其弱勢,未來若無法化解國會對立(如透過跨黨協商),恐提前進入跛腳階段。綠營需檢討動員策略,賴可藉國際支持與內部改革(如十講團結)轉機。政治動態多變,2026選舉將是關鍵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