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罷免民眾參與度不低,雖有民意基礎,但未能轉化為足夠投票行動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7-26 編輯部

開票結果不如罷團預期,濟南路開票現場支持者難過落淚。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7月26日

台灣2025年7月26日的首波大罷免案,涵蓋24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以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共25案,全數遭到否決。這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投票行動,起因於國會改革爭議與政治對立,但結果顯示罷免方未能成功拉下任何一人。以下從制度、動員、政治氛圍與數據角度,分析為何出現此結果。分析基於中選會公告及相關媒體報導,投票率平均約50%至60%,顯示民眾參與度不低,但關鍵在於票數分布。

1. 罷免制度門檻的影響

台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案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 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2) 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的1/4以上。若僅達其中一項,即視為否決。

  • 在本次25案中,共有7案(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葉元之、羅廷瑋、傅崐萁、鄭正鈐)的同意票數達到或超過1/4門檻,但因不同意票數更多而遭否決。這顯示制度設計偏向保護現任者,特別在投票率不高時,反對罷免的一方只需動員足夠「不同意票」即可守住席位。
  • 例如,葉元之案的同意票與不同意票差距最小,僅3560票,同意票達門檻但仍落敗,凸顯「同意須多於不同意」的門檻成為關鍵阻礙。

其他18案則連1/4門檻都未達,直接否決,顯示支持罷免的民眾動員不足以跨越基本線。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 政黨動員與投票行為的差異

本次罷免被視為藍綠對決的延伸,國民黨(藍營)視之為「保衛戰」,動員力度遠勝支持罷免的民進黨(綠營)與公民團體。

  • 藍營動員成功: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等多位黨內領袖積極呼籲黨員投「不同意票」,部分被罷免者的不同意票甚至超過2024年立委選舉或2022年地方選舉的得票數。例如,高虹安的不同意票達12萬3483票,高於她2022年當選市長時的9萬多票;類似情況也發生在鄭正鈐等6位立委身上。這反映藍營支持者高度團結,視罷免為對黨的攻擊,而非個人評價。
  • 綠營與公民團體動員不足:發起罷免的公民團體(如台灣公民陣線)雖積極宣傳,但綠營選民參與度不如預期。專家分析,罷免投票不同於一般選舉,選民需主動出門投「同意票」,而非被動支持。加之天氣因素(如局部雨天)與暑假期間,部分支持者可能未投票,導致同意票雖有基礎但無法壓過不同意票。
  • 投票率數據顯示,新竹市等雙罷地區(如高虹安與鄭正鈐)投票率破60%,但不同意票仍佔優勢,顯示藍營在地方基層的組織力強大。

3. 政治氛圍與社會脈絡

  • 國會對立未解:本次大罷免源於5月國會改革法案爭議,綠營指藍營(國民黨+民眾黨)濫權,發起罷免作為反制。但結果顯示,此舉未能化解朝野僵局,反讓藍營更團結。外媒分析,這波罷免失敗可能讓賴清德政府在2028大選前持續面臨立法院阻力。
  • 民眾厭倦政治衝突: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雖然投票率高於預期(平均5成以上),但部分中間選民可能不認同頻繁罷免,視之為浪費資源。加之高虹安雖涉貪停職,但其支持者仍堅定投不同意票,反映個人魅力或黨派忠誠度影響大於司法議題。
  • 區域差異:台北等藍綠勢均力敵地區(如葉元之案)差距小,顯示都市選民更分裂;鄉村或藍營優勢區則不同意票大幅領先。

4. 詳細票數數據比較

以下表格整理部分重點案例的票數(以中選會公告為準,數據來自媒體彙整),突出為何否決:

被罷免人同意票不同意票差距 (不同意 – 同意)1/4門檻結果原因
葉元之~45,000~48,5603,560已達同意 < 不同意
高虹安80,000+123,48343,483未達同意 < 不同意 & 未達門檻
傅崐萁~50,000~60,00010,000已達同意 < 不同意
徐巧芯~55,000~65,00010,000已達同意 < 不同意
鄭正鈐~48,000~70,00022,000已達同意 < 不同意

(註:精確數字以中選會為準,上述為近似值。)

結論

本次罷免全數否決,主要歸因於藍營強力動員讓不同意票壓過同意票,儘管部分案同意票達門檻。綠營雖有民意基礎,但未能轉化為足夠投票行動,反映罷免作為政治工具的局限性。第二波7案(8月23日)若同樣失敗,可能強化藍營在國會的優勢,持續影響台灣政治生態。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