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0
台灣財政議題近日再度成為焦點,台北市長蔣萬安和台中市長盧秀燕等藍營地方首長,紛紛呼籲中央政府利用113年度稅收超徵的5283億元,普發現金每人1萬元,以「還稅於民」。然而,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則嚴正澄清,超徵稅款並非自由支配的「額外錢」,而需依公共債務法優先償債,最終可用盈餘遠低於預期。這場爭議不僅暴露了藍綠政治的對立,更反映出台灣財政紀律與民粹主義之間的拉鋸。
首先,從財政機制來看,稅收超徵是經濟復甦的副產品。113年度全國稅收實徵超過3兆7千億元,超徵528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這得益於半導體出口旺盛和股市上漲等因素。但這筆錢並非全歸中央所有:依法需分配給地方政府約700億元,另撥補基金後,中央僅剩3757億元。更重要的是,公共債務法第12條規定,超徵稅款須優先用於減債,包括減少舉債預算和債務還本,扣除1900多億元後,最終歲計賸餘僅1641億元,已計入累計4436億元中,並部分用於強化安全韌性等特定項目。行政院長卓榮泰坦言,若普發1萬元需舉債約1014億元,讓他「內心交戰」,這點出了普發的潛在風險:不僅可能加劇通膨,還會增加未來世代的債務負擔。
政治層面,這場風波無疑是藍綠陣營的攻防戰。國民黨籍的蔣萬安和盧秀燕抓住民意脈搏,質疑中央「錢去哪了」,並提案修法將普發法制化,試圖爭取選民支持。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民眾贊成普發,這讓藍營有機會在2026年地方選舉前打出「親民牌」。反觀民進黨執政的中央政府,則強調財政責任,指責地方首長「混淆視聽」,避免被貼上浪費標籤。值得一提的是,過去蔡英文政府普發6000元時,曾遭在野黨批評為「大撒幣」;如今立場互換,凸顯台灣政治的機會主義傾向。地方首長藉此議題爭取更多預算分配,也反映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博弈。
經濟與社會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普發現金看似能緩解民眾生活壓力,如電費上漲等民生議題,但批評者指出,這可能讓未繳稅的43.8%民眾也受益,造成資源分配不公。更嚴重的是,全民撒錢恐刺激通膨,讓錢變薄,忽略長期投資如基礎建設。相反,若優先還債,能降低債務佔GDP比率(目前約30%),維持財政健全,為未來經濟穩定鋪路。但在高物價時代,民眾對即時福利的渴望,讓這類政策難以抗拒。
總體而言,這則新聞不僅是數字遊戲,更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縮影。稅收超徵本應是經濟好轉的喜訊,卻因藍綠角力淪為爭執焦點。政府應平衡「還稅於民」與財政紀律,避免短視民粹。若普發最終成真,最快年底可望落實;否則,轉向針對弱勢的補助政策,或許是更務實的選擇。台灣民眾在享受民主紅利的同時,也需理性看待財政議題,方能確保國家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