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1
2019年訪日本,並在東京巨蛋望彌撒。(中央社檔案照片).jpg)
(中央社梵蒂岡21日綜合外電報導)梵蒂岡今天發表影片聲明指出,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已經過世,享壽88歲。(譯者:陳正健/核稿:楊昭彥)1140421
方濟各逝世:來自拉丁美洲的傳統教宗,卻改變了羅馬天主教會
2025-04-21 BBC
梵蒂岡宣佈,羅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病逝,享年88歲。
教廷聲明表示,方濟各在復活節星期一(4月21日)羅馬時間07:35(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5:35;北京、台北、香港時間13:35)“回到天父的家”。他此前曾因呼吸道感染住院,在復活節期間曾坐著輪椅在梵蒂岡會見信眾。
方濟各的教宗生涯開創了許多“第一”。他從未停止推動天主教會的改革,但仍然受到傳統派的歡迎。
不過,在對華關係中,教廷在方濟各任內與中國簽署了備受爭議的《梵中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教會內外對此有顯著分歧。但學者對BBC中文指出,這仍將是方濟各在中梵、台梵關係方面最被人紀念的事情。
方濟各是首位來自美洲或南半球的教宗。在敘利亞出生的額我略三世(Gregory III)於公元741年去世後,羅馬主教之位便一直由歐洲人擔任。
他也是首位出身耶穌會(Jesuits)的教宗——耶穌會在歷史上曾經受到羅馬的戒備與猜疑。
方濟各的前任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是近600年來首位在世退位的教宗,這使得梵蒂岡花園在近十年間同時容納了兩位教宗。
方濟各原是阿根廷的貝爾格里奧樞機主教(Cardinal Bergoglio of Argentina),他在2013年當選教宗時已年逾七旬。
許多天主教徒原以為新任教宗會是一位較年輕的人。
貝爾格里奧展現出兼顧各方的形象:在性議題上堅守正統立場以迎合保守派,同時以開放的社會正義觀點吸引改革派。
人們希望他的非傳統背景能夠為梵蒂岡帶來活力,重振其神聖使命。
然而,在梵蒂岡內部官僚體系中,方濟各的部分改革舉措遭遇阻力,而他的前任——於2022年去世的本篤十六世——仍然深受傳統派擁護。
決心與眾不同
從當選那一刻起,方濟各便表明自己將有所不同。他在與樞機主教會面時並未端坐於教宗寶座,而是站立與人交談。
2013年3月13日,方濟各站在俯瞰聖伯多祿廣場的陽台上,身著素白色的法衣,並選擇了新的名號,以紀念13世紀的傳教士暨動物愛好者聖方濟各。
他決意選擇謙遜,而非浮華與奢華。他拒絕乘坐教宗專用轎車,而是堅持與其他樞機主教共乘巴士回家。
這位新教宗為全球12億天主教徒確立了一項道德使命。他曾說:“噢,我多麼希望看到一個貧窮的教會,為貧困者而存在。”
方濟各本名是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又譯伯戈略、伯格里奧)。他於1936年12月17日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家中五名子女中的長子。他的父母為躲避法西斯政權的迫害,從義大利逃至阿根廷。
年輕時的貝爾格里奧熱愛探戈舞,也是當地足球俱樂部聖羅倫素(San Lorenzo;又譯聖洛倫索)的支持者。
他曾因嚴重肺炎而險些喪命,並接受手術切除了部分肺葉,這使得他終生容易受到感染。
年老後,他還因右膝疼痛而備受困擾,形容這是一種“身體上的屈辱”。
年輕時,他曾在夜總會擔任保鏢,也做過清潔工,後來修畢化學技術員文憑。
他曾在一家工廠工作,與艾絲特·巴列斯特裡諾(Esther Ballestrino)共事,後者曾致力於反抗阿根廷軍事獨裁政權,最終遭受酷刑,遺體至今下落不明。
之後,他加入耶穌會,攻讀哲學,並教授文學與心理學。十年後,他被晉鐸,並迅速陞遷,於1973年成為耶穌會阿根廷省長上(superior)。
爭議與指控
一些人認為,他未能充分反對阿根廷軍政府的殘暴統治。
他被指控與阿根廷“骯髒戰爭”期間軍方綁架兩名神父的事件有所牽連。在1976年至1983年間,數千人遭受酷刑、被殺害或失蹤。
這兩名神父遭受酷刑折磨,但最終被發現時仍然存活,當時他們被大量鎮靜劑麻醉,且幾乎赤身裸體。
貝爾格里奧被指控並未通報當局,這兩名神父在貧民區的工作已獲得教會批准。若指控屬實,這意味著他間接將他們拋棄給死亡小隊。然而,他對此堅決否認,並堅稱自己曾在幕後努力營救他們。
當被問及為何當時未公開發聲時,他曾回應稱,形勢過於複雜。事實上,當時36歲的他身處混亂局勢,面對的挑戰即便是最資深的領袖也難以應對。他確實幫助了許多試圖逃離該國的人。
他與部分耶穌會同僚也存在分歧,後者認為他對解放神學缺乏興趣——這種神學思想結合了基督教信仰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旨在推翻社會不公。相比之下,他更傾向於以溫和的方式提供牧靈關懷。
在某些時候,這種分歧甚至讓彼此關係接近決裂。當他在2005年首次競選教宗時,一些耶穌會士甚至鬆了一口氣。
生活簡樸
1992年,他被任命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輔理主教,隨後晉陞為總主教。
2001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將他冊封為樞機,隨後他在羅馬教廷擔任要職。
他樹立簡樸的形象,摒棄許多高級神職人員的外在標誌與特權。他搭乘飛機時通常選擇乘坐經濟艙,並更喜歡穿著黑色神父長袍,而非像征樞機身份的紅紫色法衣。
在講道中,他呼籲社會包容,並批評政府忽視窮人。
他說:“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地區,這裡的經濟增長最快,卻在減少苦難方面最少。”
作為教宗,他致力於修補與東正教會長達千年的裂痕。為表彰這一努力,自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以來,君士坦丁堡宗主教(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首次出席了新任教宗的就職典禮。
方濟各與聖公宗(Anglicans)、路德宗(Lutherans)和衛理公會(Methodists)展開合作,並成功說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總統與他一同祈禱和平。
在伊斯蘭激進分子發動襲擊後,他強調不應將伊斯蘭教與暴力劃上等號。他表示:“如果我要談論伊斯蘭暴力,那麼我也必須談論天主教暴力。”
在政治上,他支援阿根廷政府對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聲索。在一次宗教儀式上,他說:“我們來此為逝去的英魂祈禱——那些為捍衛祖國、奪回屬於他們的土地而奮戰的人。”
此外,身為講西班牙語的拉丁美洲人,他在美國政府推動與古巴的歷史性和解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調解作用。很難想像,一位歐洲出身的教宗能夠擔當如此重要的外交角色。
中國主教任命協議
在方濟各任內,梵蒂岡與中國達成並三次續簽有關中國天主教主教任命的臨時協定。這是中梵關係處理程序中的緩慢進展。
梵蒂岡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一直是中梵關係發展的障礙之一,而方濟洛領導下的梵蒂岡在2018年與北京訂立每兩年更新一次的臨時協定,被視作雙方關係開始發生微妙轉變。
此前,在中國效忠教宗的地下教會與政府主導的官方天主教機構一直分裂。簽署協定後,雙方均認可教宗是羅馬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人,且對中國主教的任命有最終決定權,但同時商定中梵在主教任命上進行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莫哲暐博士長期研究中梵、台梵關係。他對BBC中文說:“2018年簽訂協議打後,確實有多名新主教獲祝聖就職,而且起碼表面上是雙方都同意及認可的人選,亦有個別地下主教公開就職。教廷亦成功以協議框架為工具,保持與北京談判。”
“然而協議也造成新問題,包括因為內容保密,令地方當局以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士能藉協議之名迫使某些地下團體轉為地上。”
這份協議在關注中國人權狀況的教會人士之間引起反彈,其中,香港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便曾公開批評教廷“負賣教會”。
方濟各曾聲稱,這是在現實條件非常有限之下的教會治理策略。
“外交就是如此,”他在2022年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當你面對僵局時,你要找可能的方式,而不是理想的方式,去解決。”
他將此比作天主教會在東歐劇變前改採取的策略——1960至1970年代的兩任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和保祿六世與東歐共產主義國家訂立一系列時常令人側目的協議,以在冷戰時期令天主教會在這些國家得以存活,並減少教徒所受的迫害。
雖然兩任教宗和當時的羅馬教廷外交官卡薩羅利樞機(Card Agostino Casaroli)因此而受到批評,但是多數歷史學家承認,這些政策幫助天主教在這些國家成功堅持到了柏林牆倒塌。
方濟各教宗向路透社表示,中梵關係的緩慢進展是“中國的方式”,因為中國人的觀念是“沒有人能催趕他們”。
2024年10月,臨時協定續簽,時效延長至四年。莫哲暐博士認為:“或許是雙方均意識到教宗方濟各身體大不如前,而梵方希望續約可以延續到新教宗上任之後。”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的中梵關係專家朱益宜教授認為,協議得以續簽四年,象徵著北京對梵蒂岡的信任,可算是方濟各的外交成就。
朱益宜教授對BBC中文指出,世人將紀念教宗方濟各希望同時跟北京與台北建立友好關係的真誠態度。
“他渴望瞭解中國文化,並尋找促進雙方關係的方法。他高調尋求與中國教會建立良好關係。”
傳統立場
在許多教會教義上,方濟各堅守傳統立場。
與他同在修道院學習的奧斯瓦爾多·穆斯托蒙席(Msgr Osvaldo Musto)表示,方濟各在安樂死、死刑、墮胎、生命權、人權以及神職人員獨身制等議題上,“與若望保祿二世一樣毫不妥協”。
他認為教會應接納所有人,不論其性傾向是什麼,但他堅持認為同性伴侶領養孩子是對兒童的歧視。
方濟各對某些類型的同性結合表示支援,但他不讚成將其稱為“婚姻”。他表示,這樣做將是“試圖破壞上帝的計畫”。
2013年剛當選教宗後不久,他便參加了羅馬的反墮胎遊行,呼籲捍衛未出生胎兒的權利,並強調生命應從受孕那一刻起便受到保護。
他曾敦促婦產科醫生依照良心行醫,並在愛爾蘭舉行墮胎公投時發出呼籲,希望當地民眾保護弱勢群體。
他堅決反對女性晉鐸,並強調若望保祿二世已明確排除這一可能性。
此外,儘管他最初似乎認可避孕可用於預防疾病,但他仍讚揚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的相關教義,警告避孕可能導致女性淪為男性的滿足工具。
2015年,方濟各在菲律賓對信徒表示,避孕導致“家庭因缺乏子女而被摧毀”。在他看來,真正具有破壞性的並非子女的缺失本身,而是人們刻意選擇不生育的決定。
遏制虐待兒童
然而,他的教宗任期面臨兩大挑戰:來自批評者的指責,認為他未能有效處理教會內的虐待兒童問題;以及來自保守派的壓力,認為他削弱了天主教信仰,特別是他允許離婚並再婚的天主教徒領聖體的舉措。
保守派還將虐待兒童醜聞當作攻擊他的武器,持續施壓。
2018年8月,前任聖座駐美國大使卡洛·瑪利亞·維加諾總主教(Archbishop Carlo Maria Viganò)發表了一封11頁的公開信,形同向教宗“宣戰”。他在信中表示,梵蒂岡曾收到多次警告,涉及前樞機主教湯瑪斯·麥卡里克(Thomas McCarrick)的不當行為。
據指控,麥卡里克長期虐待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然而,維加諾聲稱,教宗方濟各明知麥卡里克的劣跡,卻仍將其視為“心腹顧問”。維加諾認為,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教宗方濟各應該辭職。
維加諾還指控:“這些同性戀勢力利用秘密與謊言,就像章魚的觸手一般,正逐步扼殺整個教會。”
這場爭議一度威脅到教會的穩定。最終,經梵蒂岡調查,麥卡里克於2019年2月被剝奪神職。
在新冠疫情期間,方濟各取消了他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例行公開露面,以防止病毒傳播。
他並以道德領袖的身份發聲,強調接種疫苗是每個人的責任。
2022年,95歲的本篤十六世逝世,方濟各成為一百多年來首位親自為前任教宗舉行葬禮的教宗。
此時,他自身的健康狀況也開始惡化,並多次住院治療。然而,他仍堅持推動全球和平以及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2023年,他前往南蘇丹進行朝聖之旅,懇求當地領導人結束衝突。
他也呼籲停止俄烏戰爭,稱這是一場“荒謬而殘酷的戰爭”,但他似乎接受了俄羅斯的政治宣傳,認為俄國是受到挑釁才發動入侵,這使烏克蘭人感到失望。
一年之後,他展開了一次雄心勃勃的訪問行程,足跡遍及四個國家、橫跨兩大洲,包括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新加坡等地。
當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登上聖伯多祿寶座時,他決心推動變革。
或許有人希望他能是一位更具自由派色彩的領袖,而批評者則認為他在應對神職人員性侵問題上表現不夠強硬。
然而,他確實帶來了改變。
他任命了超過140位來自非歐洲地區的樞機,為繼任者留下了一個比他接掌時更加全球化的教會。
為了以身作則,他過著樸實無華的生活,不住在梵蒂岡的宗座宮,而是入住旁邊的現代化迎賓館——這座建築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修建,原本作為接待訪客之用。
他認為,住進宮殿會助長虛榮心。他曾說:“看看孔雀,從正面看,它的確美麗。但從背後看,你就會發現真相。”
他希望能夠振興教會的使命,不再陷入內部鬥爭,而是專注於服務貧困者,讓教會真正回歸人民。
他在當選後不久表示:“我們必須避免教會陷入封閉自守的精神病態,只關注自身。”
“如果要在一個雖然受傷卻仍走入人群的教會,與一個病弱且封閉自守的教會之間做選擇,我會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