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立委不受監察權的監督,修憲時又將總統對抗窒礙難行法案或政策的否決權剔除,目前只剩下罷免權能制衡立委的脫序
陳茂雄
川普的關稅海嘯來襲,造成台灣股市重挫,後來美方又宣布延三個月執行,以便留下談判的空間,股市才喘一口氣。中國國民黨日前召開記者會表示,盼執政者停止政治內鬥,要求賴清德總統不應該糾結在大罷免,「此時拚團結、拚經濟比什麼都重要。」
正常國家遇到苦難時,各派系會停止鬥爭,合力排除困境,等壓力消除之後再繼續內部的鬥爭。台灣政壇應該和解,雙方通力合作排除困境,只是台灣政壇已走火入魔,會利用外力來殲滅內部的對手,黨內鬥爭都如此,政黨之間的鬥爭更不用說。綠營民間團體就是看到藍白利用朝小野大的機會修法及刪凍預算來癱瘓政府,綠營民間團體才祭出大罷免來救政府。民間團體若終止大罷免,藍白很可能乘勝追擊,殲滅民進黨,況且罷免目前已扮演台灣不可或缺的制衡機制。
中國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表示,有澳洲記者向她表達不解台灣為何大罷免?因為澳洲沒有罷免制度,且很多國家也都沒有,國外都訝異台灣執政黨怎麼會把大部分在野黨立委推去罷免?的確有些國家沒有罷免制度,可是有罷免制度的也不少,再說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將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列為同等地位。最重要的,目前台灣憲政體制出問題,罷免已扮演重要的制衡機制。
民主國家為了穩定政局,都會有適當的制衡機制,內閣制國家由人民選出國會議員,再由國會多數黨組閣,內閣向國會負責,若國會對內閣施政不滿意可以倒閣,再重新組閣,然而若是內閣認定國會掣肘,可以解散國會,重新洗牌,由人民重新選出國會議員後再組閣,倒閣及解散國會都是使政局穩定的制衡機制。
行政與立法分立的國家,由人民分別選出國會議員及行政首長,前者執掌立法及訂定國家政策,行政首長及其團隊須依法行政。然而國會若刁難行政首長,訂定窒礙難行的法律或政策,行政首長可提出否決。以美國為例,國會議決的法律或政策總統可以提出否決,除非參、眾兩院都有三分之二以上國會議員維持原議,否則其議決就被否決掉。
原來的《中華民國憲法》就有否決權的機制,當行政院覺得立法院的議決窒礙難行,可請總統提出覆議,除非立法院出席委員超過三分之二維持原議,否則立法院的議決被否決掉,今日若依循此制度,台灣政壇風平浪靜,可惜修憲時將推翻總統覆議的門檻由出席委員的三分之二改為全體委員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只要在野立委比執政黨多一席就可以癱瘓政府。
立委不受監察權的監督,惡意的癱瘓政府也不被制衡,幸好《中華民國憲法》將罷免與選舉並列,由國家主人評斷特定立委是否適任。內閣制的解散國會是全面性洗牌,大罷免則是局部洗牌,都是制衡的功能。修憲後覆議已失去原有的制衡功能,而由大罷免來扮演此項功能,以維持憲政體制正常的運轉。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hchen0201
2025/4/12(台灣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