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商業航天公司發射屢遭失利,引起了外界對中國民營科技發展進程的關注。在中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下,爲何中國商業科技進展不順?在美中戰略競爭的格局中,中國能否在科技領域彎道超車?
據中國官方新華社報道,7月11日,雙曲線一號遙八民營商業運載火箭飛行試驗任務失利。公開資料顯示,這是雙曲線一號第4次發射失敗。
研製雙曲線一號的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隨後發佈聲明表示,火箭一、二、三級飛行正常,四級工作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將於詳細調查和審議後第一時間公佈。
近期,中國民用太空技術屢屢受挫,引外界關注。本臺日前報道,中國私營航天公司天兵科技上月底在河南省鞏義市進行一子級火箭測試時,因試驗故障導致箭體墜落並爆炸。
早在2014年11月,《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興起了大量的諸如星河動力、藍箭、星際榮耀及天兵科技等商業航天公司。在民用技術的加持下,中國科技是否有望實現獨立自主,並在與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中國商業航天受挫 專家:短期內難以參與國際競爭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航空航天安全項目副主任克萊頓·斯沃普(Clayton Swope)在接受本臺採訪時分析說,中國公司的失敗推遲了其他公司,諸如美國SpaceX可能面臨來自中國同行的競爭時間表。國際客戶可能會放棄與中國公司合作,直至他們有更長的成功發射記錄。
“開發大型火箭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大約十年或更長時間。中國商業發射公司只有八年曆史。試圖建造和發射火箭的中國初創公司正在學習美國和歐洲同行已經知道的事情——太空探索很難。”他說: “擁有資金和投資是關鍵,但掌握技術以可靠地大規模進行太空探索是最困難的部分。”
斯沃普還表示,民用航天技術的反覆失敗並不會阻止中國對其進一步投資,但中國商業航天公司能否成功複製SpaceX的發展模式還有待觀察。
他說:“這既是爲了聲望,也是爲了國內和國際的(航天)發射業務機會。如果中國的航天公司能夠從這些失敗中學習和應用一些有用的東西,他們很可能能夠恢復過來。”
美國拜登政府前新興技術、國家安全和民主問題高級顧問林賽·戈曼(Lindsay Gorman)同樣指出,與美國相比,中國商業航天業仍處於相對早期階段,企業最近纔開始採用私營部門的運作模式,而不是簡單地將國家模式和政府實驗室的資產轉移到私營部門,資金和創新模式也不盡相同。
中國加大扶持商業航天項目 以支持北京科技競爭議程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7月14日報道指出,中國政府近日啓動“北京火箭大街”項目,吸收航天企業、高校院所、合作單位等加入,計劃將項目所在地北京亦莊規劃空天街區,打造成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報道還指,2023年北京共發射14次商業火箭,其中13次來自亦莊。北京亦莊目前已聚集70餘家以航天爲主業的經營主體,落地的民營火箭整箭研製企業佔全國的75%以上,覆蓋運載火箭、衛星研製、衛星應用、型號配套、地面設備、技術應用等領域。
科技發展不以當權者意志爲轉移
美國紐約美中科技交流協會會長謝家葉告訴本臺,科技發展需要教育、科研環境等基礎機制聯動,這是中國商業科技公司無法複製SpaceX等頂尖科技公司的發展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是覺得美國馬斯克(的SpaceX)走出了一條民間航空事業的道路,非常成功。”他說:“而中國有一個錯誤的概念,它認爲只要我調動全部力量、有錢砸下去,就可以把事情辦出來,這是一廂情願。”
此外,謝家葉認爲,科技發展如果僅憑當權者的意志爲轉移、走“大躍進”發展道路,則註定面臨失敗。
“科技發展並不是以當權者的意志爲轉移的,不是當權者讓它出來就會出來。”他說:“首先要有這樣一個環境、氛圍,是不是有自由的思維、自由探討科技的能力,是不是有科技基礎。”
中國的航天野心
戈曼認爲,中國仍在提高軍事航天能力,投資於太空情報、監視和偵察、衛星通訊和導航,量子通訊衛星,以支持其軍事現代化活動。
“民用和軍用航天部門之間顯然有着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在中國軍民融合的環境下。”她說:“但隨着中國通過數字絲綢之路擴大互聯網能力,其商業航天野心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
戈曼進一步指出,如果中國商業航天能力遍佈發展中國家,讓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SSF)有能力奪取網絡,並在中國境外——美國及盟國的利益地區開展信息拒止行動,纔是真正的威脅。
記者: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