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18日專電)歐盟發布年度「香港報告」指出,香港人權和自治情況持續惡化,令人質疑中國政府「一國兩制」承諾。此外,中國企業在港增加17.5%,但逾5%外資撤離、12.5%區域中心撤出香港,而歐盟仍是香港最大外企來源。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天發表2022年度香港情勢觀察報告。在「國家安全法」實施第2年下,236人遭逮補,145人及5家公司被起訴,定罪率100%。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f Borrell)表示,港區國安法和其他法律持續被用來扼殺香港的異議者、多元性、人權和基本自由,「一國兩制」的瓦解和香港自治遭受的破壞無庸置疑。
經濟面上,香港仍是中國大陸與國際交流的最重要門戶。該報告舉2021年外來直接投資(FDI)數據,中國大陸占香港接受外來投資的28%,是最大來源,而香港的對外投資更有49%流向中國大陸。
但另一方面,歐盟報告引用香港政府調查數據指出,外國企業正在撤出香港。相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流行前的2019年6月,去年6月外企在香港家數減少5.2%,也較2021年6月減少1.5%。
相對的,中企在香港較19年6月增加了17.5%;去年中國上市公司更占了港股市值的77%。
外國企業以香港為區域總部的退潮現象更快、更顯著,22年6月較21年同期減少3.7%,較19年同期更大減12.5%。
歐盟報告也指出,截至去年10月,兩年來香港共流失14萬工作人口,肇因於外企撤離和港人外移。
歐盟是香港最大外國企業來源,約有1600家,次為日本、美國和英國。2019年6月以來,歐企只減少了0.2%,與整體趨勢顯不相當。執委會報告將之詮釋為「相較其他外企,歐盟企業面對當地情勢的發展更具韌性」。
不過該報告也特別註明,前述數據無法反映歐盟企業已在香港降低人力和活動,以及在他處新設據點但仍保留香港法人的情況。
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要求下,執委會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起,每年定期發布香港政治及經濟情勢發展報告。
執委會新聞稿並補充,香港實施國安法後,歐盟及會員國的因應對策包括:檢視更新政治庇護、移民、簽證和居留政策;提供更多獎學金、學術交流機會;監控、限制敏感設備出口到香港;抑制與香港政府展開任何新的協商。(編輯:陳承功)1120818
歐盟報告:2022年香港民主自由續遭侵蝕
(中央社布魯塞爾18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在年度報告中表示,儘管中國有義務予以維護,但在2022年,香港的民主原則、自由和自治權持續遭到侵蝕。
路透社報導,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以來,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每年都會針對香港局勢發布報告。
執委會表示:「香港的高度自治權及港人的權利和自由至少於2047年之前理當受到保護,但是這些在2022年持續遭到侵蝕。」
「相關發展令人進一步懷疑中國對於『一國兩制』原則所作承諾…2022年也是國安法廣泛實施的一年,對民主派人士與民主派政治人物的審判持續加劇。」
根據中英聯合聲明,香港主權1997年7月1日由英國移交中國後,在「一國兩制」原則下,北京將確保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50年不變」,並保障香港民眾的人身、言論、集會等自由。
批評人士表示,香港的自由正迅速遭到破壞,特別是在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
目前香港有許多自由派人士正在等待審判,包括47名民主倡議人士、前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成員、媒體大亨黎智英等人。
歐盟執委會指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自2021年1月遭到拘留至今,某些人甚至被單獨監禁。殖民時代的煽動法仍在國安案件中被反覆引用。」(譯者:施施/核稿:何宏儒)11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