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自由亞洲電台
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的亞洲行因其確診新冠肺炎而宣佈延後,但其行程中將包括訪問臺灣的消息,還是激起輿論強烈反響,以及北京的嚴重警告。學者認爲,臺灣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爲美中戰略競爭的核心議題,而且會持續下去。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後,臺灣問題也成爲國際輿論關注話題。週三,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國會聽證中說,若中國武力犯臺,美國會動用所有工具對中國進行金融制裁。同時,美國副國務卿舍曼也在另一場聽證會上說,中國應從西方對烏克蘭問題的協調反應中吸取教訓,即“武力奪取臺灣”的任何行動都是“不可接受的”。美國週二還宣佈一筆9500萬美元的對臺軍售案,這也是總統拜登上任後第三度對臺軍售。
4月10日是《臺灣關係法》立法43週年。雖然衆議院議長佩洛西何時能夠訪臺還是問號,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羅伯特-薩特(Robert Sutter)對本臺表示,在美中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美臺關係只會繼續加強。“美國對華政策會繼續強硬,在此背景下,美國方面對臺灣的支持還會增加。”
習近平的“中國夢”持續提升臺灣問題敏感度
習近平上臺後對外日益顯示出其全球擴張的野心,對臺政策也越來越強硬,尤其在第二任期。在2019年《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九二共識”下“一國兩制”的 所謂“和平統一”方案,但拒絕放棄武力統一的選項。同時,中國近兩年來不斷派軍機擾臺,以及派航母穿過臺灣海峽,令臺海形勢日趨緊張。
薩特教授認爲,在處理臺灣問題上,習近平的核心目標就是實現其所謂“中國夢”。他說:“‘中國夢’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中國,這也是習近平就任後的核心目標,在其第二任期內,更加被放大和強調。他放棄了鄧小平的外交政策方針,而採取更加強勢武斷的方式。”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系主任葉耀元認爲,習上位之後,爲鞏固權力,必須“安內攘外”,利用臺灣問題煽動國內民族主義,因此令這一議題持續被升高。
“現階段臺灣問題之所以被炒得那麼高,第一個是共產黨也理解到了,臺灣不大可能會心向中國了,第二個就是在大內宣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課題的存在,就是臺灣人不聽話,所以說我們(內部)要更團結。”
從特朗普到拜登 臺灣已成美中戰略核心議題
回顧特朗普總統時期,美中交鋒主要是以貿易戰爲主軸,但在國安顧問博爾頓及國務卿蓬佩奧等重要官員的支持下,美臺關係也在全面加強,包括4年當中,共有11次對臺軍售,總值高達183億美元;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派遣內閣成員、衛生部長阿扎爾訪問臺灣等等。
拜登政府上臺後,戰略上繼續採取與中國競爭和支持臺灣的策略,目前已有三次對臺軍售,並曾派遣兩個特使團訪問臺灣。
薩特教授認爲,美國強化與臺灣關係,並不是把其作爲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而完全是一種戰略需要。“這不是美中之間的討價還價,而是兩大強權的鬥爭,這也是媒體所忽略的地方。他們忽略了過去幾年當中這種持續加劇的戰略競爭。這就是美國對華政策變得強硬的原因。”
在薩特看來,美國主要在三大領域面臨中國挑戰:包括在印太區域的戰略平衡,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以及中國對普世價值和全球治理的侵蝕破壞。而臺灣在這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美國不得不重視臺灣。
葉耀元教授也認爲,臺灣問題被持續提升,是美中霸權之爭的反映。從2018到2019年,“美中新冷戰”的說法被廣泛關注,美國對中國開始採取圍堵政策,包括在地緣政治及戰略位置上進行封鎖。
“從這一角度看,臺灣就是美國抗中的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作爲這樣的戰略地位,美國本來就會把臺灣納入自己國家利益的一環。”他說。
與此同時,北京由於不喜歡蔡英文政府,持續對臺強力施壓。薩特教授認爲,北京一直試圖改變臺海現狀,而特朗普和拜登政府不斷加強和臺灣關係,就是希望回到原有的臺海現狀。臺灣問題持續升溫的驅動力正是北京對臺灣採取的嚴厲手段。
俄烏戰爭客觀上令國際更加關注臺灣
當前俄烏戰爭,也令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對臺灣面臨中國威脅處境更加關注。3月中,習近平與總統拜登舉行視頻通話,雙方在討論烏克蘭問題的同時,也討論了臺灣問題,並且針鋒相對, 更加凸顯該議題在美中之間的重要性。
不過,薩特教授認爲,俄烏戰爭只會令中國在武力攻臺的問題上更加謹慎,權衡利弊。“中國不認爲此刻攻臺會對其有利,因爲這將意味着與美國開戰,對於習近平的野心來說,這隻會帶來災難。”
葉耀元教授則認爲,烏克蘭和臺灣的狀況並不太一樣。烏克蘭對美國來說並非核心利益,而且美國當前的最大挑戰是來自中國,而不是俄羅斯。“美國站在俄烏戰爭或臺海戰爭的前提下,其理性考量是不一樣的。對於臺海戰爭來說,美國的國家利益受損會比較大,所以它一定是嚇阻,不要讓這場戰爭發生。”
他認爲,美國最新一波對臺軍售,顯示出美國對臺灣的安全承諾越來越強,因爲它知道嚇阻纔是防範戰爭最有效方式,所以美國也希望臺灣有更強的嚇阻能力。
美中競爭下 臺灣重要性將持續升高?
《紐約時報》去年曾引用奧巴馬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的話說:“臺灣已不再是個波及面狹窄的小問題,它已經成爲美中戰略競爭的中心舞臺——甚至可以說是主線劇情。”
展望美臺關係未來,薩特教授把臺灣處境比喻爲40年代末的柏林,認爲臺灣將繼續成爲敏感之地。“臺灣問題在相當一段時間會持續成爲敏感問題,而在美中激烈競爭的這段時期,美國會非常堅定地支持臺灣。”
不過,自媒體人、《世界的十字路口》主持人唐浩對本臺表示,目前以索羅斯爲代表的一些西方政商精英對中國的批評只是針對習近平,而非針對中共,這種態度應當令人警覺。
“因爲他們如果只是反習不反共,假設哪一天習真的被換下臺了,美中關係就會出現變化,也許走向新的合作模式,那麼臺灣的重要性就會被削弱,臺灣的風險性就會明顯升高了。”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凱迪華盛頓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