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軍狂轟濫炸烏克蘭的恐怖景象似乎並沒有引起俄羅斯人多少反應?
在台灣輔仁大學教授的法國漢學家、哲學家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認為:當人們需要謊言來為不可原諒的事情開脫時,最終會說服自己相信謊言的 “真實性”。普京和他的團夥如何能夠轟炸一個所謂的“兄弟國家”,一個屬於 “講俄語的母體”中的國家?很簡單,克里姆林宮只需說,我們沒有轟炸他們……。
敢在官媒電視直播間反戰,一如俄羅斯電視台女記者瑪麗娜-奧夫西尼科娃這樣的俄羅斯人是有的,正如敢於上街反戰的其他俄羅斯人一樣! 網絡上有不少中國人評論,中國的情形甚至不能同俄羅斯比,誰敢在央視直播時闖入抗議?誰敢去北京天安門廣場示威?
但是,普通俄羅斯人是如何了解這場衝突的,俄國人能像我們一樣在這個信息隨手可得的世界獲得信息嗎?俄羅斯母親能從俄羅斯電視看到烏克蘭城市建築被轟炸得千瘡百孔,玻璃四飛,滿身血跡的女人們帶着孩子惶恐藏身的的畫面嗎?這是所有在俄羅斯報道的外國記者都想提出的問題。法國世界報記者現場的觀察令人吃驚。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民間組織,友人,親戚,都在試圖幫助俄羅斯人了解真相。打電話,寄電子短信,還有歐洲媒體的俄語短波,令人想起蘇聯時代。當時,每個字,每個自由的見證,進入或者出自蘇聯,都被視為是一場勝利。後來自己也陷入“大俄羅斯情結”的索爾仁尼琴彼時寧願相信:拒絕謊言就足以推翻歷史,至少可以拯救俄羅斯靈魂。
如何獲得信息,這個老問題在普京統治的俄羅斯仍然存在。莫斯科當局堵塞了所有外國社交網絡,關閉了僅存的幾家堅持獨立報道的獨立媒體。在莫斯科或外省,恐懼,甚至偏執,隨處可以感覺。
俄羅斯還沒有封鎖到天衣無縫的地步,最好的問題就是去問俄國人到底想要知道烏克蘭發生了什麼?信息嚴控,但還是有些窗口,至少Telegram還開着幾個頻道,跳牆的辦法也有的是,VPN還在偷偷運行。
但是,一個可悲的觀察是,眾多的俄國人並不想知道烏克蘭發生了什麼。即使沒有多少人真相信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但也不願意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當局精心編織的所謂永恆的俄國正遭挑釁的敘事,成了最容易的解釋。對許多俄國人,視而不見是一種選擇,或者是一種維持餘生的方式。
你在莫斯科大街上一日內可以聽到十幾次甚至上百次這種說法,“無論如何,太可怕了”,“無論如何,人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真相”,“我們無可奈何,這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一個年輕姑娘擔心影響自己的快樂情緒主動擦去了手機收到的新聞,一位母親給即將離開俄羅斯的兒子重複着“不,一切都會好的”。俄羅斯人對西方的制裁談論的很多,但從來不提引發制裁的原因。
紐約時報曾有一篇長文報道一些烏克蘭人給俄羅斯親人打電話或者寄去自己逃難的照片,描述自己的恐懼,對方竟毫不猶豫地否認,“你害怕的應該是納粹!” “不可能,我們的軍隊怎麼會轟炸城市。” 紐約時報援引俄羅斯前獨立電視台主持人庫徹說,在和老同學通電話時,他驚訝地發現,他們經常援用克里姆林宮關於打擊烏克蘭納粹分子的那套說辭。“我被嚇到了,”庫徹說。“從來沒想過宣傳可以給人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在官方電視和被困在哈爾科夫的表兄之間,“怎麼才知道誰說的才是真的?”這不過是修辭學上的疑問罷了,最後信的是幾乎都是官方電視。2014年,俄羅斯官方電視甚至從很大程度上引發了頓巴斯衝突,故意挑起當地居民的恐懼神經和種種幻覺。
該信誰?成了一面很實用的安全屏風。俄羅斯宣傳機構多年不遺餘力,讓真相本身失信。俄羅斯電視全力以赴把嚴肅的辯論轉換成喜劇,把最嚴肅的話題淹沒在所謂“替代性真相”中,俄羅斯電視同樣在人們大腦中製造了持續的緊張狀態,十年來,讓對抗西方以及妖魔化烏克蘭在他們腦中紮根。
根據評估,僅僅依靠電視獲知信息的俄國人應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但當局的煽惑戰略同時充斥英特網,給俄羅斯社會留下難以擦去的虛無主義烙印:真相不存在,假新聞與宣傳價值等同。
這裡還有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閉目塞聽,專註於周邊人士的安全和安寧,好像如此就不會受到外部世界的威脅。這種反射隨處可見,但卻觸及俄羅斯人深層次的問題,對公共事務根深蒂固的拒絕,包括所有與國家有關的話題。政治是骯髒的,甚至是危險和愚蠢的領域,只有不正直的人和傻瓜才會去試一試。在俄羅斯,社會契約是明確的,國家與社會平行存在於兩個世界,為了兩廂平安,彼此接觸越少越好。對俄羅斯政權而言,民眾表面的支持就已足夠。
除非死亡比例過分嚴重,士兵死亡只在亡人家庭、所在村鎮、相關營地引起悲痛和質問。“特別行動“讓俄羅斯人恐懼。
2020年10月,女記者伊琳娜·斯拉維娜(Irina Slavin)引火自焚,這位勇敢而不知疲倦的一家地方網站的總編,被她所在的下諾夫哥羅德警方及當局折磨,最後以引火自焚抗議俄羅斯聯邦黑暗。事實上,她的同胞對她所指責的精英集團的貪污無動於衷,她的有關本地區司法黑暗的報道反而讓她自己陷入絕望。
今天,把烏克蘭正在遭轟炸遭屠戮的畫面和信息傳至俄羅斯並非難於上青天,然而打破冷漠和恐懼心態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