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過陸界法,印度學者:試圖複製南海經驗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1/10/31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新德里31日專電)中國本月稍早通過陸地國界法,印度的中國問題專家狄伯杰(B. R. Deepak)今天在媒體撰文表示,中國正試圖複製南海造島經驗,在陸地邊境造鎮,以加強對爭議領土的主張。

狄伯杰是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他的分析文章「中國陸界法對印度有何意涵」,今天在印度每週日發行的「週日衛報」(he Sunday Guardian)刊出。

陸界法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國界法」,23日在第13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1次會議上通過,明年1月1日起生效,內容提到中國可依法採取「有效措施」,加強邊防建設、改善邊境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條件。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狄伯杰在文中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策略獲得成功,如今它正依循類似的模式,在邊境地區大舉造鎮,以鞏固領土主張。

他引述外媒報導指出,中國有意在喜瑪拉雅山爭議邊境一帶興建624座邊境城鎮。

狄伯杰提到,印度與中國去年6月曾在加萬谷(Galwan Valey)爆發流血衝突,而陸界法的通過意味著中國不會願意把中印實際控制線(LAC)一帶的狀態,恢復到衝突前的情況,更遑論把軍隊撤離其他爭議邊境。

他指出,如果印度不接受改變後的現狀,中國有可能在邊境一帶創造更多摩擦點。

狄伯杰還推測,中國通過陸界法也希望透過保障邊境出入關卡的安全,提高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連接性。

他舉菲律賓及越南分別於2013年立法聲索南海島嶼權的前例說,中國單憑陸界法也無法改變印中邊界的狀況,現在應觀察北京未來的實際行動,而非文字或語言,才能洞悉它的意圖。

中國的國境與14個國家接壤,其中的12個國家不是與中國沒有邊界爭議、就是邊界爭議已經解決;目前與中國在陸地存有邊界爭議的國家,只剩印度和不丹。(編輯:馮昭)1101031

中國通過陸地國界法 針對印度意味濃厚

2021/10/26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26日電)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3日通過「陸地國界法」,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內容包括「防範和打擊任何損害領土主權和破壞陸地國界」等行為。此法被普遍解讀為直指印度而來。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長的陸地國界,全長達2.2萬公里,分別與14個國家相鄰。其中除印度與不丹外,其餘包括俄羅斯、越南、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在內的12國,已與中國劃定陸地國界。

10月14日,中國與不丹政府代表透過視訊簽署諒解備忘錄,宣示兩國將加速邊界談判進度,並推動雙方建交。而這項備忘錄簽署後9天,中國方面便通過「陸地國界法」,被中國及外國媒體普遍解讀為針對印度而來。

這一「陸地國界法」共分7章62條。內容提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神聖不可侵犯。國家採取有效措施,堅決維護領土主權和陸地國界安全,防範和打擊任何損害領土主權和破壞陸地國界的行為」。

此外還包括,中共解放軍、武警部隊應當在邊境開展邊防執勤、管控,組織演訓和勘察等活動,「堅決防範、制止和打擊入侵、蠶食、滲透、挑釁等行為,守衛陸地國界,維護邊境安全穩定」。

法條中還提到,中國官方在周邊發生戰爭或者武裝衝突可能影響國家邊防安全穩定等情況時,可封控邊境、關閉口岸,並採取緊急措施。

德國之聲解讀,「陸地國界法」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制定專門法律,規定如何管理和防衛長達2.2萬公里、與14國相鄰的陸地邊界。

印度教徒報則認為,在中國與不丹簽署備忘錄後,這項法律將使中國軍方在與印度、不丹爭議領土上的行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且「提供合法性」。

印度斯坦時報指出,這項法律正式將中國陸地邊境的軍事防衛,與邊境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了軍方與邊民合作的政策。例如把靠近印度、不丹和尼泊爾邊境的藏族村民「作為第一道防線」。(編輯:翟思嘉)1101026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