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5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5日電)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揭曉,其中兩人研究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台灣學者表示,首見氣象學家獲得傳統物理獎,也肯定自然現象應用領域對人類發展和地球物理的貢獻。諾貝爾委員會今天宣布物理獎得主,由日裔美籍學者真鍋淑郎、德國科學家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及義大利學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享殊榮。
真鍋淑郎與哈斯曼因為對地球暖化的研究,建立可預測的物理模型,幫助人類了解地球氣候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它而獲獎;帕里西則因對複雜系統理論的革命性發現而獲得肯定。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真鍋淑郎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複雜的氣候模式,是預測全球暖化的先驅;哈斯曼則發展氣候模式的非線性理論,奠定大家理解全球暖化的基礎。
許晃雄舉例,真鍋淑郎用電腦模擬地球氣候的運作方式,並假想溫室氣體增加後,大氣、海洋、地表如何變遷,以研究提醒人類可能走向極端暖化且危險的未來,直到50年後,大家才開始相信真鍋淑郎模擬的結果。
對於真鍋淑郎和哈斯曼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許晃雄表示,很驚訝也很高興看到氣候模擬研究被傳統物理獎認可,這應該是首次有氣象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也是肯定自然現象應用領域對人類未來發展和地球物理的貢獻。
清華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林秀豪指出,帕里西是統計場論的祖師爺,統計系統有很多小成分組成,不同成分間會產生交互作用,而統計系統通常是複雜系統且本身無序,如玻璃就是典型的複雜系統,玻璃本質是會流動的,只是因為動得很慢,所以肉眼看不到。
林秀豪提到,地球本身就是繁複的系統,大氣、洋流間會有交互作用,在看不出規律時,如何描述複雜系統,就是帕里西的理論貢獻,而自己從大學就開始看帕里西的教科書,帕里西的統計常論著作可說是這領域的入門教科書。(編輯:管中維)1101005
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德義學者研究地球暖化、複雜系統共享殊榮[影]
2021/10/5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5日綜合外電報導)2021年諾貝爾獎今天頒發物理學獎,由日裔美籍學者真鍋淑郎、德國科學家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及義大利學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享殊榮,表彰他們對「理解複雜物理系統的開創性貢獻」。
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及哈斯曼因為「地球氣候物理模型、量化變異度及可靠預測全球暖化」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表揚。物理學獎一半則頒給帕里西,表彰他「發現從原子到行星範疇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

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表示:「真鍋淑郎及哈斯曼為我們了解地球氣候,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地球氣候奠定基礎」、「帕里西因為他對失序物質及隨機過程理論的革命性貢獻而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聲明指出:「複雜系統的特性是隨機及混亂,而且難以理解。今年獎項肯定用於描述它們及預測它們長期行為的新方法。」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cs )主席韓森(Thors Hans Hansson)指出:「今年獲得肯定的研究發現顯示,我們關於氣候的知識建立在堅實科學基礎上,奠基在對觀察的嚴謹分析。」
過去兩年來,瑞典皇家科學院表揚天文學領域發現,以致觀察家一度揣測,今年物理學獎得主應該會換成其他領域。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加拿大裔美國籍物理學家皮博(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梅爾(Michel Mayor)和奎洛茲(Didier Queloz)。他們的研究讓人類更加認識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英國科學家潘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學者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及美國科學家吉茲(Andrea Ghez)。他們因為關於黑洞的研究發現而獲獎。
諾貝爾獎是依瑞典炸藥發明人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所設,1901年開始頒發,今年是120週年。諾貝爾獎頒給得主1枚金質獎章及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84萬元)獎金。
受COVID-19疫情影響,諾貝爾獎連續第2年取消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現場頒獎典禮,改為電視和網路直播得主在各國領獎。
醫學獎得主於昨天率先出爐,今天公布物理學獎後,明天將揭曉化學獎得主,萬眾矚目的文學獎及和平獎將於7日和8日公布,瑞典央行創設的經濟學獎則要等到11日才會揭曉。(譯者:陳正健/核稿:劉學源)1101005
影片來源:Nobel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