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 美國之音
近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指責一名法國研究人員是“小流氓”和“噴子”,原因是他批評中國對台灣的政策。北京的作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被召見。
法國外交部週一表示,已經召見了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原因是這位中國大使近日發表了“不可接受”的言論,涉嫌羞辱和威脅法國議員和學者。
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週一在推特上說,“中國大使館的評論和針對民選官員、研究人員和歐洲外交官的行動是不可接受的”。
他接著說,法國當局將在召見中國大使盧沙野時“堅決重申這一信息”。
事情起因是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上月致信法國參議院友台小組主席李察(Alain Richard),對小組今年夏天訪問台灣的計畫施壓,稱此舉可能傷害中法關係。法國外交部發言人上週三(3月17日)回應稱不會幹涉議員的活動。
上週四(3月18日),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彭達茲(Antoine Bondaz)在推特上稱讚法國外交部的上述表態。一天後,中國大使館在其官方推特上轉發了彭達茲的評論,並用法語回應說“petite frappe”,意思是“小流氓”。
在中國駐法大使館的言論不斷發酵,引起廣泛批評後,中國週日(3月21日)在大使館官網上就此事再度發聲,指責彭達茲“完全是個意識形態’噴子’”,並稱在一年前就在推特上屏蔽了他的消息。
文章還寫道:“如果真有’戰狼’的話,那是因為’瘋狗’太多太凶,包括一些披著學術和媒體外衣的’瘋狗’對中國瘋狂撕咬。有人希望中國的外交最好是’羔羊外交’,對外來的攻擊忍氣吞聲、息事寧人。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不是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第一次惹怒巴黎。去年四月,他因在推特上為北京的防疫政策辯護,並批評西方防疫不力而被法國外長召見。
學者彭達茲稱對這次被中國大使公開攻擊感到吃驚,稱此舉“有失大使館的身份”。
他在郵件中告訴美國之音:“這對他們來說顯然是適得其反,但卻非常暴露他們的弱點。多年來,該大使館一直設法避免就台灣等敏感話題進行公開辯論。”
彭達茲的研究領域集中在中國的外交及安全政策,以及東亞的戰略問題。他最近啟動了一個關於台灣的研究項目,強調將台灣作為研究對象和公開辯論對象的重要性。
中國曾多次對外國政要訪問台灣做出激烈反應。去年,北京稱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奇(Miloš Vystrčil)訪台是“公開挑釁”,並誓言將“付出代價”。
彭達茲說:“如果使館想參與公開辯論,當然歡迎。但侮辱、誹謗、發起施壓運動是沒有建設性的,最終會惡化中法雙邊關係。”
狼煙四起
法國學者被中國攻擊一事在法國國內引發了強烈批評,法國媒體和立法者指責中國官方說法粗俗,不加掩飾地推行“戰狼外交”。
法國歐洲議會議員呂克茲曼(Raphael Glucksmann)週一督促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彭達茲被攻擊一事作出“迅速和有力地反應”。
呂克茲曼的推特上寫道:“法國不是受氣包。”
彭達茲還得到了眾多同行的支持,他們指責中國對全球學術自由的侵犯。
巴黎的雅克·德洛爾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Elvire Fabry)法里夫告訴美國之音:“這不僅不合適,而且非常具有攻擊性,是中國壓制學者、專家和任何批評的充分例證。”
她還指出:“這表明中國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很緊張,越來越受到外國批評的壓力。”
事實上,在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監督壓力下,中國正不斷通過騷擾和制裁等手段,脅迫國際研究機構和學者在北京認為敏感的話題上保持沉默。
本週一,中國宣佈對歐洲10名個人和4個實體實行制裁,涉及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的議員、智庫和學者。他們都曾就中國的人權問題積極發聲。
本月初,中國政府針對一名德國學者發起民事訴訟。這位名叫鄭國恩的學者在國際上揭露新疆對少數民族實行強迫勞動。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認為,中國正更加“生硬和明確地”對異見者發起攻擊,國際社會需要警醒。
他告訴美國之音:“人們可能會因為它(攻擊)看起來太幼稚而忽略,但那將是一個錯誤,因為背後隱藏著攻擊性,甚至可能是暴力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