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馬英九、邱淑媞當年封院無配套還甩鍋,簡舒培PO當年「和平醫員工信」,指高院認定市府害命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1/01/25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03年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因SARS疫情失控封院,導致多名醫療人員染疫、甚至喪生,當時的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近日高調批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更貼出當年公文,企圖將和平封院責任都推給當時的中央民進黨政府,時任市長馬英九今(25日)也透過辦公室稱封院是「中央下令,地方執行」。對此,民進黨發言人簡舒培PO出當年和平醫院員工的陳情信,內容直指馬英九、邱淑媞封院毫無配套、不甩中央相關要求。

「歷史不該被遺忘 經驗必須被記取,18年前和平醫院員工遭隔離心聲,控訴馬英九邱淑媞拿和平員工性命當地方對抗中央的棋子。」簡舒培25日晚間在臉書表示,邱淑媞公佈2003年4月24日衛生署公文,誣指2003年SARS時期封閉和平醫院是中央和地方共同決定,「要把倉促、草率的封院責任,拉中央一起當墊背,想為當時的自己及馬市府逃避罵名「。

簡舒培也PO出一封「和平醫院員工的話」,內容為當時一名和平醫院員工遭到隔離後,寫下院內情況與心聲,寄至台北市議會給時任議員徐佳青的陳情信。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該名和平醫院員工在信裡指控,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以及衛生局長邱淑媞,對封院隔離毫無配套,是嚴重的無能與失職。;該員工批評馬英九不遵守時任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會議結論的要求,包括:和平醫院所有員工全數召回集中隔離,以及對於集中隔離所需處所,請台北市政府評估地點,由中央全力協助。

對此,簡舒培指出,當時中央政府是要求台北市政府另覓地方進行隔離,而不是把所有人封鎖在同一個地方,和平醫院員工覺得自己的生命,被馬英九拿來當作與中央對抗的棋子,「18年前和平醫院員工的話,現在看起來仍然好心酸。但國民黨、馬英九、邱淑媞談到和平醫院封院事,不但沒有反省,反而滿口謊言,還有不停的推卸責任」。

簡舒培說,當年慘痛的SARS經驗,大家都還記得,這次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所以台灣行政部門及醫護界作了很多的準備,包含修法、統一中央及地方事權等等,這也是過去一年台灣對抗武漢肺炎能夠躍上國際的原因。

簡舒培強調,現在台灣疫情有了變化,全國人民應該要團結抗疫,而不是藉疫情洗白自己,「馬英九、邱淑媞、楊志良不想幫忙沒關係,請閉上嘴巴、帶上口罩,就是幫台灣最大的忙」。

「簡舒培 台北真速配」臉書全文

馬辦指中央下令和平封院 綠:高院認定市府害命

2021/01/25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25日電)前總統馬英九辦公室今天說,當年和平醫院封院是「中央下令,地方執行」;民進黨發言人簡舒培晚間指出,高院判決書認定市政府害命,國賠確定,請前台北市長馬英九不要刻意忘記過去的事實。

馬英九辦公室今天表示,當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防疫決策模式跟現在一樣,都由「中央下令,地方執行」,如今防疫當頭,呼籲各界尊重專業,配合指揮中心防疫,勿再誤導大眾的防疫認知。

簡舒培晚間透過聲明表示,律師黃帝穎已經在臉書秀出當初高院判決書,當時高院引用台北市政府調查小組提報,清楚指出四大防護措施上疏失,認定市政府害命,國賠確定,請馬英九不要刻意忘記過去的事實,防疫不需要政治口水。當初和平醫院封院所帶來的傷痛,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而SARS的防疫經驗與教訓,也是台灣這次能夠成功因應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重要原因。

簡舒培強調,台灣正面臨非常時刻,部立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感染,正需要上下一心,全力支持醫護,政治人物不應當用政治語言去影響防疫,打擊醫護人員士氣。

簡舒培表示,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前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邱淑媞等人的不當發言,嚴重影響醫護,令人遺憾。民進黨再次呼籲不要再做政治操作、不要再有政治口水,應共同合作,全力支持防疫,讓台灣度過此次難關。

因外,前衛生署長涂醒哲日前透過臉書貼文指出,邱淑媞未能依傳染病流行病學理念影響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反而配合其政治操作,把和平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都用結核病人占滿,然後以「沒有病床」為理由,把疑似SARS的病人統統轉到新光、台大等醫院,也因為掉以輕心,以為全部轉出去,沒想到竟少轉出一位,就造成嚴重院內環境及人員感染。

涂醒哲說,邱淑媞束手無策下,要求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協助,對台北市提出封院的要求,專家予以同意,但要求應該做好配套措施。「蘇益仁和我都曾打電話提醒:封院甚至局部封城不是不好,也能有效阻擋疫情的擴散,但『配套措施』一定要做好。對照當前的疫情亦然,否則就會像和平醫院一樣,反而把人召集進去承受更多的風險。」

涂醒哲認為,封院的決定沒錯,是封院的「執行能力」太差,加上穿太空衣的作秀行徑,才會造成和平醫院醫護及外界的不滿。「這些半桶師的楊志良、邱淑媞之輩,才真是令人無言以對!」(編輯:林興盟)1100125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