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清算“反送中”﹡黃之鋒、周庭、林朗彥認罪收押會帶來什麼影響?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年11月23日 BBC

香港青年民主活動人士周庭、黃之鋒與林朗彥就去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案示威期間一起非法集結案認罪,裁判官將三人收押,押後至12月2日宣判。

案件與去年6月21日數以萬計示威者聚集在香港警察總部外抗議有關。星期一(11月23日),三人在西九龍裁判法院認罪後被收押。按照香港法庭管轄權規定,該法院裁判官只有最高三年監禁判決權。

黃之鋒在開庭前見媒體記者時呼籲大眾不要放棄社會運動;周庭對其個人可能面臨首次監禁感到不安,呼籲各界繼續聲援面臨更重罪名的其他抗爭者;林朗彥堅持稱,對於包圍警察總部抗議,他不感後悔。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中國大陸官方媒體密切關注此次庭審,並以“亂港分子”形容三人,有網民跟帖,紛紛要求重判。外交部稱支持香港法院履行職責。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北京被記者問及此案時說:“你問的這個不是外交問題吧?我們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周庭在開庭前說:“雖然我對諸多未知的未來,包括馬上的判決,會有諸多不安,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有許多比我們犧牲更多的’手足’們,也許正面對著更困難的處境。”

林朗彥說:“我相信無論是香港市民的親眼見聞,還是國際專家所言,都顯示出香港警察的合法性已完全崩潰。包圍警總(警察總部)到底是罪案還是伸張正義,爭取民主的必要之舉,我相信香港人心裡早有答案。”

黃之鋒說:“面對《國安法》的打壓,白色恐怖的來臨,即使我們面對監禁,我們也不會放棄在這艱難時刻,呼籲香港人在這民主運動的低谷中互相扶持,那是更加可貴的。”

三人由囚車押離法院時,一些支持者叫喊口號表達支持。

周庭、黃之鋒、林朗彥分別被控什麼罪名?

24歲的黃之鋒,26歲的林朗彥,以及將於下週年滿24歲的周庭均為前中學生社會運動組織“學民思潮”成員,“學民思潮”解散後一同過渡至政治團體“香港眾志” ,直到今年6月30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香港國安法》,“香港眾志”宣布解散為止。當時林朗彥是該政團的主席,黃之鋒則是秘書長。

黃之鋒與林朗彥曾因其他示威案件被判刑,周庭則是首次被定罪,她在今年8月與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等被指控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被另案拘捕。黃之鋒與周庭剛於今年大學本科畢業,尚未出席畢業典禮。

三人認罪的這起案件發生前,多個網上團體向港府定出2019年6月20日傍晚為最後期限,要求撤銷《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釋放並撤銷起訴此前被捕之示威者、收回港府對6月12日警民衝突之“暴動”定性,並追究衝突期間警員涉嫌濫用暴力與濫權的行為。

香港警方於2019年8月底逮捕周庭與黃之鋒,林朗彥則於9月初返回香港入境時被捕。警方當時起訴黃之鋒“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罪、“組織未經批准的集結”罪及“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罪;起訴周庭“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罪及“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罪;起訴林朗彥“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罪。

案件於今年7月6日提訊時,周庭認罪,其餘兩人不認罪。裁判官於8月確定在11月23日開審,預計審至12月1日,並接納控方要求,押後至審訊完畢後才聽取周庭一方之求情,然後判刑。

但黃之鋒在審前一晚透過Facebook表示,他與林朗彥聽取律師意見之後決定認罪。裁判官星期一在法庭上接納兩人答辯,跳過審訊,只由控方宣讀案情,並出示證據。與此同時,控方提出對黃之鋒“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罪“不提證供起訴”,變相撤回一項控罪。

控方宣讀案情指出,6月21日07:00起,示威者在與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相連的立法會綜合大樓聚集,至11:00,三名被告人出現,黃之鋒、林朗彥煽動群眾包圍200米外之香港警察總部,周庭則在旁參與。集結行為事前沒有取得警方許可,歷時15個小時,至6月22日03:00結束。

法庭上,主控官播放多段新聞影片,顯示黃之鋒與林朗彥以擴音器喊話,呼籲群眾從政府總部轉往警察總部,也顯示黃之鋒與周庭出現在警察總部外,曾向群眾講話,並接受媒體採訪。主控官還讀出黃之鋒在Telegram通訊軟件內一段對話,提及包圍警察總部安排。

示威者在香港警察总部门前聚集(21/6/2019)
圖像加註文字,事發當天直到深夜,成千上萬示威者仍在香港警察總部門外馬路上聚集。
地图:香港示威地点

周庭、黃之鋒、林朗彥一旦被判刑會帶來什麼影響?

目前身處英國倫敦的前香港眾志成員羅冠聰相信,三人選擇認罪,是經過與法律團隊商討後得出,最符合三人利益的結論。

羅冠聰對BBC說:“他們不會因為身陷牢獄而被擊倒。”

“雖然(在《香港國安法》下)環境變得非常艱難,但仍有許多人堅持爭取民主,並把目光轉向國際戰線。”

香港屯門區議會民主派無黨籍議員巫堃泰與黃之鋒相識十年。他接受BBC連線採訪時說:“這次檢控無疑是當局,無論是北京還是香港當局,試圖滋擾民主派活動人士或異議人士的又一舉措,旨在讓他們閉嘴,或者在香港人之間產生寒蟬效應。”

巫堃泰對接下來的民主運前景不感樂觀:“因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和《香港國安法》,抗議的升勢每況愈下,無法重振,老實說,更多家庭在考慮移民他處,尤其當英國’香港BNO簽證’從明年1月起接受申請之後。”

“北京無疑將認為這是一場胜利。黃之鋒過去一年在國際輿論場十分活躍,倡議外界制裁北京。北京也許會為他這次認罪而歡呼慶祝。”

香港城市大學退休政治學者鄭宇碩教授對BBC評論說,“包圍警總”案與最近一連串抓捕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事件,均反映當局徹底無法容忍任何反對聲音,反映中國不會遵守“一國兩制”承諾。

“中國不幸地正面對著迅速惡化的國際環境,中國領導人似乎覺得已威脅到其存亡,不惜在國際形象方面付出代價,對香港實施打壓。”

在北京,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高志凱說,香港是個民主社會,“但沒有任何人可以透過暴力手段、無政府主義或煽動顛覆國家政權來推動民主”。

高志凱不願評論這起案件會給中國國際形象帶來何種影響。他對BBC說:“我對於稱呼他們為’支持民主的倡議人士’有保留。他們過去12個月、過去數年的所作所為大力推動了香港的無政府主義和違法犯罪行為,許多港人受害。香港需要的是穩定和尊重法治,透過法治來推動民主,而非策動非法集會。這不為香港法治所容。”

高志凱還認為,英、美等國沒有資格代表國際社會評論“一國兩制”是否受到威脅,“國際社會必須包括我們14億中國人民”。他警告不要破壞“一國兩制”,“英國和美國應當尊重’一國兩制’,而非干預香港內部事務”。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