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漫談音樂 (30)】二十世紀反抗人種歧視的先鋒 Marian Anderson ◎ 信雅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08.22

現在雖然是21世紀,可是有史以來人種歧視的問題尚未解決,尤其在美國,保守思想與「白人至上論」政權下,歧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們值得回顧20世紀一些勇敢的人士,不顧生命危險,當先鋒來反抗人種歧視,其中最著名的音樂家是黑人女低音 Marian Anderson (1897-1993)。

她生於賓州費城的貧民區,全家都是很虔誠的基督徒,6歲時參加聖歌隊,開始唱歌。不幸12歲時父親因車禍過世,全家搬去祖父母家。祖父 Benjamin 生下來就當奴隸,後來得到自由身份搬來費城。當時她家貧窮,不能送她去中學進修,她繼續努力唱歌,後來受合唱團指揮與牧師的扶助,進入南費城中學,跟隨 Mary Saunders Patterson 老師學聲樂。中學畢業後,申請入費城音樂學院進修被拒絕,因爲她是黑人,只好找私人老師學聲樂。

1929年在芝加哥管絃樂廳開獨唱會,得到佳評,有二位 Rosenwald 慈善基金會的人聽了很感動,推薦她向基金會申請獎學金,去德國柏林進修。她開始演唱生涯,在歐洲各地演唱,於1930年認識了芬蘭鋼琴家 Kosti Vehanen,結果成爲她的終生伴奏。Vehanen介紹她作曲家 Jean Sibelius,他們相見之後成爲好朋友,Sibelius 爲她編寫一些歌曲。她繼續在歐洲各地演唱,到處得到佳評。1935年在奧國 Salzburg 演唱時,名指揮家 Artur Toscanini 聽到她的演唱,稱讚她的歌聲「一世紀只能聽到一次」。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1934年美國著名的音樂經紀人 Sol Hurok 答應當她的經紀人,開始安排她在美國各地演唱,她的聲譽逐漸進入高峰。

沒料到1939年她申請在華盛頓市 Constitution Hall 演唱,竟遭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DAR) 社團拒絕,因爲她們只准許白人表演;當時華盛頓市是白黑人種分明的都市,黑人不准在公立學校講堂表演。當地黑人開始組團抗議,F.D. Roosevelt 總統夫人聽到此事很生氣,辭去 DAR 社團會員,而且安排 Anderson 於1939年4月9日復活節上午在 Lincoln Memorial 前演唱,第一首歌是「My Country, ‘Tis of Thee」,有七萬五千人在場聽她演唱(見圖),而且全場演唱會實況向全國播放。

1955年1月7日她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 Verdi 歌劇「假面舞會」的吉普賽人 Ulrica ,這是大都會歌劇院有史以來第一次請黑人演唱,也爲後輩很多優秀的黑人歌唱家開路,我們才有幸在歌劇院現場聽到 Leontyne Price、Grace Bumbry、Martina Arroyo、Jessye Norman等的演出。

1957年1月20日共和黨總統 Eisenhower 第二任就職典禮請 Marian Anderson 獨唱,是黑人音樂家第一次在總統就職典禮獻唱, 那一年總統請她代表國務院拜訪亞洲13個國家包括台灣。於10月1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很成功。可惜我們錯過這機會;後來聽到好友 DS 聽她唱,會後又請 Anderson 女士在節目單上簽名,我們很羨慕。

四年後1961年1月20日民主黨總統Kennedy 就任再次請她獻唱,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雖然她的膚色黑,深受全國人民愛載。

從人類歷史上來看,人種歧視自古就有,因爲當時遺傳科學尚未開始,不瞭解膚色的起源,認爲黑膚色的人應該當奴隸服侍白人。現在遺傳科學發達,大家可從自己的 DNA 查出祖先的來源,證明所有不同膚色的人種都有共同的祖先從非洲來,所以全人類應該都是地球村的公民,不可保持人種歧視的觀念與行爲。人種歧視不限於美國,是全世界都有的問題,包括台灣。我們來美五十多年,遇到不少同鄉很看不起黑膚色的人種,說他們是「黑 huan-á」、「黑 e」、「黑 má-mȧ」,很不應該。我們住過美國東部和西部,接觸過很多不同種族的人,覺得人的性格、才智不能用膚色來判斷。

很感謝我們有 Marian Anderson 勇敢當先鋒反抗人種歧視。

1939年復活節 Marian Anderson 在 Lincoln Memorial 向75,000 人獻唱 (圖採自網站)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