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震盪,日本政府將撥款22億美元,幫助在華的日本製造商撤出中國或轉移至其它國家。此舉是否將影響原本逐漸回暖的中日關係?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本推出了空前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畫,以復甦受到新冠疫情重創的經濟。根據彭博社報導,日本政府從價值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中撥款22億美元,協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或轉移至其它國家,以恢復中斷的供應鏈。
報導引述日方公佈的細節指出,為了減緩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嚴重影響,日本追加的預算包括2200億日元(20億美元)資助企業將生產線撤回日本,以及235億日元協助企業將生產轉移到其它國家。
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但自新冠肺炎爆發後,中國經濟面臨嚴峻考驗,連帶使在華的外國製造商也受到重創。彭博社報導,自今年二月以來,日本自中國進口的的規模下滑近一半,導致日本製造商無法取得必要零件。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系汽車二月份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日產汽車、豐田汽車在華的生產量分別減少87.9%和77.4%,而在湖北省武漢市設有工廠的本田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則大幅減少達92%。此外,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停止,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也減產了29.3%。
彭博社引述日本經濟學家關辰一(Shinichi Seki)表示,一些在中國生產出口商品的日本製造公司原本已經考慮要遷出中國,如今日本政府出台了補助預算後,肯定會增加其動力。但他認為汽車業等為中國本土市場生產產品的製造商會留在原地。
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在此次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日本企業間再次掀起減少對中國市場依賴的討論。彭博社報導稱,日本政府的未來投資委員會上月曾討論將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生產遷移回日本,其它產品則分散至東南亞生產。
《日本經濟新聞》週五報導稱,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發佈的2019年海外經濟調查,在日本企業力爭擴大業務的海外國家和地區中,選擇中國的比例大幅降低,選擇越南的比例則上升。問卷結果顯示,日本企業進駐海外市場的意願低迷,而投資對象國和地區也發生變化。回答”在海外設有基地,將進一步擴大進駐”的企業中,選擇中國的企業比例為48.1%,比前一年減少7.3%。日經新聞稱,這是自有可比數據以來創下的最低紀錄。這份調查是在去年11月至12月間進行,並沒有涉及有關新冠病毒的問題。報導指出,雖然中美貿易摩擦暫時放緩,但對立並未消除,人們擔心今後受到新冠病毒影響,日本實體經濟也將惡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年來致力修補日中關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原定本月初訪日,但由於新冠疫情而推遲。彭博社記者週三(4月8日)曾針對日本協助在華企業轉移工廠的經濟計畫詢問中方的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當前,中國抗擊疫情取得重要進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儘早恢復正常。我們希望世界各國也能採取相應措施,儘量減少疫情帶給世界經濟和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推動世界經濟重回正常發展的軌道。”
協助企業撤離中國分散風險 日本政府開第一槍
2020/04/11
(中央社台北11日電)源自中國的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禍及國際經濟,促使各國開始思考如何分散企業風險避免損及供應鏈,根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日本政府計劃撥款22億美元,協助日企離開中國布局他國。
德國之聲(DW)中文網報導,日本政府規劃額度達1兆美元(約新台幣30兆元)的經濟復甦方案,以恢復因疫情而中斷的產業鏈,其中的22億美元則運用於協助企業分散風險,調整生產線與布局策略。
報導說,日本經濟學家關辰一表示,部分在中國生產出口商品的日本廠商原本就考慮要遷離中國,如今日本政府頒布補助預算後,肯定會增加企業撤離中國的動力。
報導說,基於減少依賴中國市場的考量,日本政府的未來投資委員會上月曾討論,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生產遷回日本,其他產品分散至東南亞製造的可能性。
不僅日本另有盤算,另據美國商業雜誌富比世(Forbes)報導,美國企業也將加速撤離中國。
報導說,由於美中貿易戰的因素,美國企業相繼離開中國,疫情的衝擊會有更多企業選擇打包走人。
報導指出,富比世資深撰稿人拉波札(Kenneth Rapoza)引述美國管理顧問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的調查報告說,科爾尼公司的這份報告指出,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影響仍然未知,但不論如何,中國不太可能恢復疫情蔓延之前的現狀,並預測企業將反思採購策略和整個供應鏈。
報導說,預計這將使得企業更加思考分散風險,而不是僅僅依賴中國,因武漢肺炎的疫情暴露了風險;並指出美國公司出走並非放棄中國市場,而是中國是世界工廠的時代劃下句點。(編輯:曹宇帆/張淑伶)10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