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4 法廣
2024台灣總統大選結果13日出爐,民進黨賴清德贏下最終勝利。各種有趣的分析不斷流出,因為這是一次超複雜的三角競爭,或許連介選也難以奏效。
對於總統選票部分,由於出現民眾黨柯文哲而形成三人競選,給這次選舉帶來一系列附加的變數:柯文哲的選民會不會“棄保”而有利於國民黨侯友宜?直到選戰的最後幾天,人們才認定柯文哲選民不會“棄保”,但難以得到數字的估計。
最終結果顯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這次大選得票率約40%,相較於前次蔡英文連任成功的得票率減少約18%。著名的台灣選舉專家,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認為:約18%選票流向了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這恰恰是賴清德少於蔡英文4年前得票的部分。
小笠原也表示,4年前有較多年輕人票投給蔡英文,但這次到了選舉的最終盤,他認為年輕人更傾向投給柯文哲。不過,柯文哲雖然號稱走出兩大政黨體制之外的新路線,但是在台灣未來與中國的關係,以及要如何保障台灣未來安全等重大議題上,更多台灣選民最終選擇了要繼承蔡英文路線的賴清德。
不過,有不願具名的國民黨藍委檢討認為,從總統得票率看,民進黨綠營雖然被民眾黨白營吸走年輕、甚至中間的選票,但基本盤仍非常穩固。相比之下,國民黨的基本盤卻是持續萎縮的;2020年韓國瑜參選總統的得票率為38%,這次大選侯友宜得票已降為33%左右。
國民黨競選失敗的原因是複雜的:首先,除了兩岸議題上,賴清德的政策得到更多認同以外,“藍白合”最終破局對國民黨更加不利。這預示着:國民黨要贏過民進黨綠營的機會將是微乎其微,但當時藍營出現的非常有利樂觀的整合形勢曾經蒙蔽了各方眼睛。
國民黨雖然輸了總統票,但卻在政黨票上領先於民進黨,以一票之差成為議會最大黨。這或許是對國民黨的唯一安慰,而這恰恰是“藍白合”帶來的成果。從立委選區就可看出端倪:只要是在藍綠對決選區,只要出現藍白合狀況,像台中市各選區,藍營候選人的票數都會衝高,這讓藍營囊括不少立委的席次,並導致部分優秀的民進黨綠委中箭落馬。
國民黨黨內人士也指出侯友宜總統候選人本身及其團隊的缺失:從區域得票數看,國民黨的策略是:“北票南補”、決戰中台灣,但侯友宜在台北和新北的票數卻都落後綠營,連在侯友宜擔任市長的政治本命區新北市的得票數、也低於2019年連任時的115萬票。
侯友宜陣營在選前不斷到南部掃街拜票,希望拉近與綠營的差距,確信透過北部、中部都贏的狀況下,獲得勝利;但從最後得票數看,侯友宜團隊勤走中南部似乎未產生效果,最終形成顧此失彼狀況。而在選前的各項民調就顯示,侯友宜的大本營新北市選情已不穩定,雖然透過不少新北藍營在地人士拚命搶救、拉票,盼讓侯友宜能專心顧南部選情,但最後票數顯示,效果並不顯著。
國民黨輔選人士告訴中央社:對比所有藍營立委得票數與國民黨的政黨票,侯友宜個人的總統得票都低於這兩者,這代表藍營支持者出現分裂性的投票狀況。
至於更深層的原因,應該是藍營選民對侯友宜過去與國民黨保持距離,以及2020年總統大選時沒有全力幫忙、四大公投時的歲月靜好等“舊怨”有關,“問題還是出在產品本身”,也就是侯友宜本身。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的敗者名義上有侯友宜和柯文哲兩人,但名次第三的柯文哲雖敗猶榮,侯友宜卻不是。
總統大選的成敗從來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此次台灣總統大選三黨競選帶來巨大的複雜性:國民黨藍營有人檢討:想靠從民眾黨白營吸走曾支持民進黨綠營的年輕選票,再透過藍營自身基本盤獲得勝利的想法,是不實際的;國民黨未來要思考如何拓展票源,尤其是要讓年輕人對又老又舊的國民黨改觀,爭取青年的支持至關重要。
除了複雜的三方纏鬥的內部因素,還有中國介入台灣選舉的手段,包括台北市多名里長疑受招待赴中國旅遊,以及中國施壓台灣藝人等。對此,小笠原表示:據他觀察,對台灣人而言,中國會伸手介入選舉已經是一種常識,甚至說已經太過習慣了。中國這麼做是希望幫侯友宜吸引選票,從表面上來看並沒有成功,但他認為中國的作法愈來愈升級、巧妙,這一點值得台灣注意。此外,中國一直把賴清德形容為“台獨派”而相當警戒,未來勢必會密切觀察賴清德在5月的就職演說要傳達怎樣訊息,檯面下也會以各種方式給賴清德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