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12日電)2020的總統大選,被稱為是一場以年齡為區分的「世代之爭」,許多民眾家中呈現出兩個極端的政治光譜,青年與長輩間的顏色互相拉扯,他們各有主張、卻誰也不服誰,被視為此次選戰關鍵的青年族群,積極發聲,掀起民意海嘯。讓2018九合一大勝的國民黨,在總統立委大選慘敗。
這次總統副總統選舉人人數為1931萬餘人,年齡層分布,最年輕的20至29歲選舉人數有311萬餘人,30至39歲有354萬餘人,40至49歲居冠共有374萬餘人,其次為50至59歲有363萬餘人,60至69歲有303萬餘人,70至79歲則有141萬餘人。由於中高齡選民向來被認為有較高投票意願,年輕選民動向成為關鍵。
對照2016年總統大選投票率僅66.27%,這次總統大選投票率達74.9%。尤其在各陣營候選人用力催票之下,今年總統、立委選舉,年輕選民返鄉投票踴躍,10日開始高鐵、台鐵都班班客滿。高鐵10日整天南下搭乘人次18萬604人次,更創下營運以來新高。
這一次選戰的特殊之處,學者分析,適逢香港反送中產生的「亡國感」,以及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違背了「不離開高雄」的承諾,及對中國態度始終未明,讓年輕人不再給予支持;但又因國民黨長期處於低士氣,韓國瑜的高人氣讓國民黨支持者感覺有了希望,也讓曾歷經台灣經濟起飛年代的中高齡民眾有了情感投射,造成許多長輩和子女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親情上出現了裂痕。
由媒體「美國之音中文網」所拍攝的一支訪談短片,敘述一名西元1990年後出生的曾姓青年也面臨家庭內政治矛盾的狀況,父親是國民黨支持者,而她本身則是支持民進黨籍的總統蔡英文。這段影片9日上線以來,截至12日中午止,已有近8萬次的觀看、近500次的分享,以及700多則留言。
影片中,曾姓青年的父親認為,年輕人之所以討厭韓國瑜,是因為人云亦云,也因為「你支持韓國瑜,不要那麼老土」的同儕壓力,這是一種霸凌。他認為,台灣獨立、大聲說出「I come from TAIWAN」是夢想,但他很理智的了解這一切並不會實現,中國不會允許台灣獨立,而他已經60歲了,對於未來不抱有企圖心,只求平安的活下去就好。
「我出生在1990年後,出生在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對我來說,台灣就是獨立的國家,因為我不曾經歷過國民黨的年代。」曾姓青年認為,她與身邊的朋友能透過網路等各種管道了解政治,並不是因為同儕壓力,且並不是台灣不與中國交流,而是當蔡總統當選後,中國就選擇不與台灣來往。
她強調,即便台灣要與中國來往,也要對等的來往,「當你看見新疆、西藏,尤其是近期香港反送中事件,你不可能不對中國畏懼」,她也憂心,若韓國瑜選上總統將與中國走得越來越近,最後台灣成為中國的一份子。
曾姓青年與她父親的故事,只是眾多案例的其中一例。
目前就讀輔仁大學的一名學生說,她的家中也遇到同樣的狀況,父母親支持韓國瑜,但姊姊、妹妹及弟弟都支持蔡英文。她表示,很多人說韓國瑜講話不經腦袋,但韓國瑜的言論是經縝密思考的,為的是想拉攏特定的選民。
她認為,每個政黨都會想拉攏特定的選民,但韓國瑜只是挑起了議題,卻沒有設法解決問題,並不停利用軍公教改革的剝奪感,去分化整個社會團結,也不停的以二分法劃分過去與現在、青年與老年,導致世代隔閡擴大,就其實兩個世代是可以互相溝通的。
「選總統成了選邊站,而不是去選誰來領導國家」,她說,父親從小就在藍色家庭長大,因此已被固化為非藍即綠的選民,雖然「抹黑」這件事可能藍綠兩黨都在做,但這次的選舉演變成「只評論候選人特質」、「我只想要我的陣營贏」。
一名32歲、目前在法律事務所工作的蔡姓青年認為,過去她對政治不關心,真正開始關注政治是在2018年的同婚公投,由於當時很多不分年齡層的民眾都是「背答案」,卻不消化公投法案的內容,這完全違背了公投精神;加上有居住在高雄、偏綠的家人投給韓國瑜,最後韓卻違背承諾競選總統,令她非常不能接受。
她認為,與其說2020這場選舉是「世代之爭」,不如說是「思維之爭」,畢竟有很年輕的民眾也相當崇拜權威感,甚至轉傳假訊息;但也有長者雖然年紀大,但他了解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也會去求證,並擅於與他人溝通,因此不應用年齡了界定這次選舉,而是思辨的精神。
另一名在日本京都從事和服攝影工作的吳姓青年說,他在2015年離開台灣到日本工作,期間2016年的總統大選、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都不曾回來投票,這次會選擇回來投票給民進黨的原因,是因為韓國瑜的中國論述令他無法相信,加上香港反送中的緣故,應該替台灣盡一份心力,也感謝日本老闆體諒,願意給他兩天的假期。
他說,家中的父母都是國民黨,經過幾次的溝通後認為沒有交集,因此只要談到政治他就會轉移話題,至少「一票抵一票」。
除此之外,在社群網站上有不為數不少的討論社團,其中又以「韓粉父母無助會」最為知名,一共擁有約1萬6000名粉絲,提供民眾投稿分享家中韓粉父母的狀況,由粉絲專頁管理者以匿名方式貼文,平均每一則貼文至少都獲得百名網友的迴響。
例如,有網友笑稱自己家裡是「一家兩制」,住在透天厝的他,樓上父母看著韓國瑜直播,樓下則收看民進黨的造勢晚會;也有人抱怨,他還是一名高中生,只說了一句韓國瑜不好,她的母親就不給他零用錢了;也有網友理性表示,家人很難改變,需要時間與時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機會,去做出對得起自己的決定。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受訪時說,近期不少民眾為了幫支持的政治人物催票,對家人展開親情攻勢,卻也成了情緒勒索的一種,但人與人間應尊重彼此選擇,面對家人情緒勒索,最好不要硬碰硬,以簡單一句「我了解了」就能化解危機,不然即便贏了選舉,最後可能輸掉家庭的溫暖,得不償失。
一名政治工作者認為,中、老年人希望的是穩定、求榮,回到過去7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榮景,而當年那個榮景的執政黨就是國民黨;但對青年來說,要的是民主自由、願守承諾的政治人物,一名從海外返台投票的藝術家青年曾說:「與其說是亡國感,不如說是對故鄉的愛,讓青年願意回台投票。」(編輯:蘇志宗)1090112
勝選激情過後 學者:世代和解社會才能前進
2020/01/12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2日電)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但因這次大選,讓世代間的衝突激化到前所未見的程度,學者分析,「分配不均」是造成世代衝突的重要關鍵,政府應透過補助、政策進行資源重分配,也應把更多資源投注在托育、長照、居住正義,減緩年輕人的負擔與壓力。
蔡英文總統以817萬票的史上最高票成功連任,支持者在勝選之夜歡聲雷動,敗選陣營則當場淚崩,儘管日子終究要過,但這場大選撕裂的世代關係,是否能夠慢慢修復,考驗執政黨的智慧。
2020年的總統大選,讓世代間的衝突激化到前所未見的程度,以年長者為主力的「韓粉」痛心疾首地說,孩子們眼光不夠長遠;年輕人則不滿於長輩總是在社群網站瘋傳未經證實的訊息,難以溝通。
「每次談到政治就會吵架,」31歲的吳小姐無奈地說,她的家族職業以軍公教為主,都是深藍族群,她原本也受家庭觀念影響,還是首投族時,投票都是跟著家人投。
不過,大學畢業後,吳姓女子接觸到更多訊息、也從和朋友討論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的想法,立場慢慢轉為「非藍」,卻開始與家人有了爭執,媽媽甚至會在她回家前,傳訊息要她「別討論政治」。
家住高雄的陳姓婦女則感慨,從九合一大選投給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高雄市長韓國瑜至今,看到高雄的改變,路變得更平,也從韓國瑜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然而兩個小孩與她立場不同,每每談到政治議題,都以吵架告終;為了避免家庭感情分裂,她要孩子「在家不要講政治」,自己則透過與朋友訴苦來宣洩情緒。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黃信豪直指,這次選舉凸顯出的世代衝突確實更為明顯,主要發生在家長支持藍,小孩卻是「非藍」甚至「綠」的家庭,這部分其實反映兩件事,一是年輕人對於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的不認同感,二是世代價值觀的差異。

黃信豪說明,2010年左右取得投票權的成年人,這群人所受的教育與父母輩世代有很大的落差,使得價值觀有明顯的改變,對於國家認同、主權認同也更有想法。
也因此,黃信豪指出,原本還是「隱性」的世代衝突,在2019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會發表談話的對台態度轉趨強硬後,迅速被激化,造就了2020年總統大選成為「發大財」與「顧主權」之戰,而香港反送中事件延燒,也加劇了年輕人對總統大選的關注與擔憂。
「選舉過後,世代必須和解。」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表示,若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2020年總統大選造成的世代衝突成因,「分配不均」是重要關鍵,各個社會層面,都發生世代的權力、財富、所得分配衍生的議題。
舉例來說,收入、財富、權力等分配,幾乎都以年長者為主,年長者握有的房地產、薪資多優於年輕人;家庭當中,長輩地位高於晚輩;職場上,雇主、長官與下屬,也多是年長者與年輕人的組合;年金議題,長輩與年輕人分別扮演著領年金、繳年金的角色;再者,政黨當中,同樣有老人政治的情況。
林宗弘說,這次選舉發生在許多家庭當中的衝突,都是社會的縮影,但選舉過後,從政府到人民,真的都要認真思考「和解」這件事,台灣畢竟要往未來走,不能停留再過去。
「雙方要學著欣賞對方的優點」林宗弘舉例,年長者再討厭年輕人,長期照護還是得靠年輕人,年輕人再受不了長輩,資源、財富仍握在他們手裡,就算成立新創公司,也需要成熟企業的投資。
至於政府應扮演的角色,林宗弘認為,透過補助、政策進行資源重分配是重中之重,也應把更多資源投注在托育、長照、居住正義,減緩年輕人的負擔與壓力。
林宗弘總結,世代衝突並非台灣獨有,國外也時有所聞,每當社會走到轉折階段,不同的世代都會有拉扯、衝突,但唯有不同世代同心協力,社會才能向前走,「就算理念不合,最終大家也都是台灣人」。(編輯:林孟汝)1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