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民意研究所對市民身份認同感的調查顯示,當地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又降至新低。同一天,港府公佈今年3至5月5.9%的失業率創下15年來最高。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民眾怎樣看待自己的身份?他們內心最自然的身份認同是什麼?週二(6月16日)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一項有關的調查結果。香港01報導,在單項選擇方面,50%的受訪者自稱為”香港人”,25%自稱是”中國的香港人”,13%稱自己是”中國人”,11%稱是”香港的中國人”。因此將之總結為廣義的香港人佔75%,廣義的中國人為24%。
在香港市民各項身份的獨立評分中,”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達8.6分,繼續保持很高水平;而”中國人”身份認同感則只有5.74分,創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的新低。10分為滿分。
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6月1日至4日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問訊了1002名香港居民。排在”香港人”之後的是”亞洲人”,其身份認同感為7.8分,”世界公民”身份認同感為6.9分,”中華民族一分子”為6.2分,””中國人”為5.7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4.9分。其中,”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得分是2007年以來最低。
按年齡段分,本次18歲至29歲的受訪者中,81%自稱為”香港人”,30歲至49歲的受訪人當中,61%的比例說自己是”香港人”, 50歲以上的人中,33%的人說自己是”香港人”。而稱自己是”中國人”群組裡,18歲至29歲的只佔4%,30歲至49歲的有5%,50歲以上的有20%。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浚靈對《明報》表示,身份認同不單純是一個客觀事實的認知,而是包括情感上的選擇。他認為,”香港人”和”中國人”本身兩者身份不一定對立,理論上是共存,但現在看到對立的跡象,即兩者呈反比。他還指出,調查數據顯示,不只是年輕人,30歲至49歲的群組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都出現明顯的下跌。
失業率創15年來最高
香港政府6月16日公佈今年3月至5月的失業率高達5.9%,創15年來最高。與消費及旅遊相關的行業失業率更是升至10.6%。不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錶示,3月至5月失業率升幅有所放緩,惡化程度有舒緩的跡象。他相信,這是政府保就業計劃帶來的預期作用。
港失業率上升至5.9% 15年來最差
2020/06/16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16日電)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下,香港的失業率上升至5.9%,是近15年來最差。就業不足率則升至3.5%,就業人數下跌至361萬9500人。
香港政府統計處今天公布,本地失業率由今年2月至4月的5.2%上升到3月至5月的5.9%;就業不足率也由3.1%上升到3.5%。
據公布,各行業的失業率都在上升,包括建造、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運輸、資訊及通訊、教育,以及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等。
具體而言,本地總就業人數由2月至4月的365萬7400人,下跌到3月至5月的361萬9500人,減少3萬7900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說,本地經濟活動仍然低迷,勞工市場進一步惡化,失業率已超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5.5%高位,處於近15年來的最高水平。
一般而言,就業不足人士是指統計前7天工作時間少於35個小時的人。(編輯:繆宗翰)1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