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英美德3學者探索黑洞奧秘獲殊榮.2得主死對頭 另1人啟發霍金迷黑洞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10/07

2020年諾貝爾獎6日頒發物理學獎,由學者根策爾(左)、吉茲(中)及潘羅斯(右)共享殊榮。(圖取自twitter.com/NobelPrize)

2020年諾貝爾獎6日頒發物理學獎,由學者根策爾(左)、吉茲(中)及潘羅斯(右)共享殊榮。(圖取自twitter.com/NobelPrize)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6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科學家潘羅斯、德國學者根策爾及美國科學家吉茲因為對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也就是關於黑洞的研究發現,榮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系榮譽教授潘羅斯(Roger Penrose)以數學證明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將獲得一半獎金。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系教授根策爾(Reinhard Genzel)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和天文系教授吉茲(Andrea Ghez),因發現銀河系中心有看不見的極大質量物體控制著恆星的軌道,將對分另一半獎金。

諾貝爾物理委員會主席哈維蘭(David Haviland)說:「今年得主的研究發現,在超大質量緻密物體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但這些奇特的物體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激發未來的研究。」

吉茲為歷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4位女性,「瑪里.居禮 」(居禮夫人,Marie Curie)1903年獲獎,是諾貝爾物理獎首位女性得主;德裔美籍物理學家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和加拿大科學家史垂克蘭(Donna Strickland)分別在1963年和2018年得獎。

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加拿大裔美國籍物理學家皮博(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梅爾(Michel Mayor)和奎洛茲(Didier Queloz)。他們的研究讓人類更加認識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今年將從900萬提高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00萬元)。

諾貝爾獎分別在昨天及今天頒發醫學獎及物理學獎,7日將公布化學獎得主,8日揭露文學獎得主,9日公布和平獎贏家,經濟學獎得主將於12日揭曉,為2020年諾貝爾頒獎季畫下句點。(譯者:陳昱婷、陳正健/核稿:劉學源、林治平)1091006


2020/10/07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6日揭曉,由學者潘羅斯(左)、根策爾(中)及吉茲(右 )獲得。(圖取自facebook.com/nobelprize)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6日揭曉,由學者潘羅斯(左)、根策爾(中)及吉茲(右 )獲得。(圖取自facebook.com/nobelprize)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6日電)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頒給研究黑洞的3名學者,其中一名得主潘羅斯啟發了電影「愛的萬物論」主角霍金投入黑洞研究;而同以觀測黑洞獲獎的根策爾和吉茲,則是互相較勁的死對頭。2020年諾貝爾獎今天頒發物理學獎,由學者潘羅斯(Roger Penrose)、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及吉茲(Andrea Ghez)共享殊榮。

台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講座教授陳丕燊晚間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潘羅斯在天文界鼎鼎有名,電影「愛的萬物論」主角、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之所以研究黑洞,就是受到潘羅斯的啟發。

陳丕燊提到,潘羅斯和霍金兩人發表「奇點定理」,證明廣義相對論,在一定條件下密度會高到無限大,變成一個奇點,奇點周圍連光都出不去,稱之為「黑洞」;潘羅斯和霍金曾因此研究,共同被授予向來有諾貝爾獎前哨之譽的沃爾夫獎,可惜霍金已過世,若諾貝爾物理獎早點頒,霍金應該會和潘羅斯一同獲獎。

陳丕燊表示,潘羅斯主要是提出黑洞相關理論,根策爾和吉茲則透過望遠鏡進行觀測而並驗證理論,吉茲獲獎介紹的圖片正是將恆星不同時間的位置連起來形成軌跡,發現星星共同繞著一個不發亮的點「黑洞」,「也是最靠近我們銀河系的超大黑洞」,自己上課介紹黑洞時,都會引用吉茲這張根據觀測結果做出的繪圖。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特聘研究員朱有花接受訪問時表示,潘羅斯主要研究黑洞如何形成,根策爾和吉茲則以觀測為主,由於黑洞體積很小、質量很高,因此兩人透過望遠鏡觀測繞黑洞外圍公轉的星星,根據星星軌道和公轉速度算出黑洞質量,找出黑洞存在的證據。

朱有花提到,她在美國曾聽過根策爾的演講,根策爾對手下要求很嚴格,也製作很多儀器來觀測繞黑洞周圍轉的星星軌道,根策爾跟中研院天文所前所長賀曾樸熟識,也曾來過台灣。

朱有花表示,根策爾和吉茲同樣是透過觀測來找出證明黑洞存在的證據,根策爾較早投入黑洞觀測,而後起之秀吉茲則掌握更先進的儀器和資源,研究也青出於藍,兩人同以觀測黑洞獲獎,可說是實至名歸,有趣的是,兩人也是從不合作的死對頭,沒想到竟一起獲得諾貝爾獎。(編輯:陳仁華)1091006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