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中、港齊暫緩上市,全球最大IPO生變.網友:螞蟻金服變「馬已今服」 官方強勢只能服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11/03

舉世矚目的全球規模最大IPO、螞蟻科技集團原定5日上市,上海證券交易所3日晚間公布,決定暫緩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圖取自螞蟻科技網頁antgroup.com)
舉世矚目的全球規模最大IPO、螞蟻科技集團原定5日上市,上海證券交易所3日晚間公布,決定暫緩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圖取自螞蟻科技網頁antgroup.com)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3日電)全球規模最大IPO,螞蟻科技集團原定5日在中國和香港同步上市,再現震撼彈。上交所晚間公布,決定暫緩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集團隨後宣布暫緩香港上市計畫。

上海證券交易所晚間在官網發布「關於暫緩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上市的決定」,對螞蟻科技集團致信表示,近日,發生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及董事長、總經理被有關部門聯合進行監管約談,螞蟻集團也報告所處的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事項。「該重大事項可能導致你公司不符合發行上市條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上交所表示,根據「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試行)」第26條和「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60條等規定,並徵詢保薦機構的意見,決定螞蟻科技集團暫緩上市。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上交所的這封信函表示,螞蟻科技集團及保薦人應當依照規定作出公告,說明重大事項相關情況及螞蟻科技集團將暫緩上市。上交所並將與螞蟻科技集團及保薦人保持溝通。

2日晚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但並未公布約談的詳細內容。

螞蟻集團當天深夜回應,會深入落實約談意見,繼續沿著「穩妥創新、擁抱監管、服務實體、開放共贏」的16字指導方針,繼續提升普惠服務能力,助力經濟和民生發展。

3日晚間,螞蟻集團發布公告,螞蟻集團執行董事長井賢棟表示,接獲中國內地相關監管機構的通知後,決定暫緩該公司的A股於科創板上市。因此,同時進行的H股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也將暫緩。螞蟻集團將盡快公布有關暫緩H股上市及退回申請股款的進一步詳情。

阿里巴巴持股的螞蟻科技集團首次公開發行(IPO),近日獲得市場空前熱烈迴響,原定在5日同步於上海、香港掛牌上市,計畫集資約344億美元,募資規模已躍為全球IPO第一名。業界原本都樂觀預估螞蟻上市首日,股價必會大漲。在馬雲等人遭約談後,已引發市場震驚,如今更宣布暫緩上市。(編輯:吳柏緯)1091103

網友:螞蟻金服變「馬已今服」 官方強勢只能服

2020/11/03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3日電)準備上市的螞蟻科技集團過去以「螞蟻金服」之名廣為人知。在馬雲等人被約談後,網友以「馬已經服、馬已今服、馬已京服」等諧音,調侃螞蟻集團面對官方強勢態度「不得不服」。

螞蟻集團曾經是阿里巴巴全資子公司,馬雲則是阿里巴巴的創辦人。儘管馬雲已經退休,但昨天仍以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的身分,和其他高階主管被中國央行等四部門約談。

馬雲無正式身分卻遭約談,與他的影響力有關。10月24日,他在外灘金融峰會上演講,批評當前金融監管思維落後,控管風險卻抑制創新,難以引領未來的新金融,結果這番話被大量傳播,不少人力挺。

在演講中,馬雲談到監管時曾說,監和管不同,監是看著你發展,管是有問題的時候才去管,「我們現在管的能力很強,監的能力不夠。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昨天的監管,我們不能用管理火車站的辦法來管機場,不能用昨天的辦法來管未來」。

不到一週,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旗下的官媒金融時報,從10月31日到11月2日連續3天刊文,駁斥馬雲的觀點。這3篇文章分別是:「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資深學者: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和「資深學者: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需要思考和釐清的幾個問題」。

3名撰稿人以資深學者的名義點名或不點名的批評馬雲或螞蟻集團。金融時報是中國人民銀行、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訊息的媒體,其中文章可視為官方的意志。

這些文章指出,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是有特殊風險的,部分大型科技公司金融價值觀扭曲,誘導過度負債消費,且容易有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侵犯客戶隱私的問題。

文章指出,螞蟻集團個人用戶超10億,機構用戶超8000萬家,數位支付交易規模達人民幣118兆元(約新台幣507兆元),其上市市值可能創歷史記錄。一旦出現風險暴露,將引發嚴重的風險傳染。

最後一篇文章更直言批評螞蟻集團的金融產品「花唄」和「借唄」,指其利率沒有按規定折算為年化形式;在「雙11」等時期常常被設為付款的默認選擇,客戶很容易就「被貸款」;並透過App強制獲取客戶通訊錄等信息,若客戶違約,催收公司往往向通訊錄中的相關聯繫人催收,損害當事人權益。

而在官媒刊文前,官員或金融界人士也已經對監管不能放鬆作出表態。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在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要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贏者通吃」的壟斷,也避免金融科技成為非法套利的手段;第13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則說,金融科技不能違背金融運行的基本規律,加快金融科技監管腳步必不可少。(編輯:周慧盈)1091103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