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自由亞洲電台
中共對台軍事恫嚇猖狂,擾台成為新常態,近幾個月和前幾年同期比較,對台進行騷擾的機艦數量增加了五成以上,意圖消耗台灣國防力量,恫嚇台灣民心。本周有解放軍無人機在22日入侵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遭台灣空軍廣播驅離。《華南早報》18日披露,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部署東風17超高音速彈道飛彈,再一次引起中共是否要對台動武的擔憂。台海軍事緊張昇溫使美台對於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能否穩定台海局勢,再掀起討論。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暨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探討東風17對區域安全的可能影響。他說明,東風17是中國最新研發的彈道飛彈,兼有兩種飛彈特性,一是拋物線的彈道,第二段的飛行載體是水平飛行,可稱其為混合彈道的新型態飛彈,最大特徵是它在第二段飛行載具脫離時,它在大氣層邊緣進行滑翔就可以改變水平飛行方向,或者改變高低角度,有利於它躲避飛彈攔截系統,具有比較高的突防性。如果以棒球來看,有點像高飛變化球,高飛球以拋物線往上再往下,由游擊手或外野手接殺,游擊手或外野手就是愛國者飛彈的角色,將飛彈攔截下來。愛國者飛彈和薩德飛彈和美國海軍標準三型,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攔截系統。
蘇紫雲說,東風17第二個特徵是射程約2500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針對的主要目標可能不只台灣,而是針對美軍基地或美國海軍的航艦戰鬥群。它的射程可能涵蓋沖繩的美軍嘉手納基地、日本本土的美軍基地,和關島美軍基地。
蘇紫雲表示,東風17雖不針對台灣,但台灣仍應保持警戒,因為從東風17的性能來做戰場分析,它能攻擊到台灣的東海岸。台灣中央山脈標高將近四千公尺,對於來襲的彈道飛彈拋物線飛行路徑有一定的隔斷效果,台灣東部的山腳可能是中共彈道飛彈的射擊死角,如同棒球全壘打牆後方一定角度是高飛球打不到的。但如果東風17配置在中國的東部戰區,靠近上海以南或廣東以北,對台灣東海岸的威脅就會變成水平彈道,也就是花東縱谷和台九線方向,形成縱貫線的攻擊,這是值得注意之處。
蘇紫雲進一步說明東風17的運作原理,第一節火箭把飛彈推送到大氣層邊緣後脫離,第二節如同紙飛機的造型基本上就是個小型的高速無人機,脫離第一節火箭後在大氣層邊有點像打水漂,在太空和大氣層邊,利用大氣層的摩擦力,像打水漂一般跳往目標方向前進,到了一定的座標後就向下潛入大氣層,俯衝進行攻擊。東風17和東風11、東風15特性不同,相輔相成,東風11和15最大彈頭約八百公斤,東風17彈頭約五百公斤,破壞力較小,但突防力較好。
蘇紫雲認為此次東風17的信息被透露出來,不是針對美國總統大選,對台灣的影響也不大,主要是中共大內宣的作用,特別中共在外交事務受挫,釋放軍武信息的意圖是表達不示弱。
蘇紫雲說,東風17對台灣有騷擾作用,但沒有決定性作用。他說東風11和15看起來好像有1500枚的數量,可是每一枚的載重彈頭約800公斤,換算起來1500枚飛彈總共是1200噸的彈頭。相較於戰爭史上的紀錄,二次大戰時美國對德日的一次戰略轟炸,一次300架轟炸機的投彈量在1500到1800噸之間,所以這種彈道飛彈在軍事上實質上的效果有限。第二也是戰爭史的經驗,二戰時倫敦被納粹德國用彈道飛彈攻擊一萬多枚,也沒有摧毀英國人的意志,所以台海萬一不幸發生戰事,彈道飛彈真正效果有限,但對於心理上會產生影響。
台灣防空飛彈可攔截解放軍東風17
台灣能否有效防禦? 蘇紫雲說中共的飛彈攻擊力和台灣的防禦力處於抵銷的態勢,台灣愛國者飛彈和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可有效攔截,以目前台灣六百枚飛彈能夠有效抵銷一千五百枚飛彈的威脅。他解釋,依防空系統的設計,雷達電腦偵測到飛彈來襲時會進行解算,如發現飛彈落點不在目標區,而是掉進海里或山里就不攔截,以節省彈藥,就像棒球若發現是界外球就不理。但中共軍備隨時成長,台灣未來仍要持續投資。不過科技發展對台有利,台灣處於守勢,有主場優勢,激光防空系統的發展對台有利,因為成本很低。二是芯片優勢,解放軍未來可能面臨芯片短缺,若芯片故障或更新一代的武器系統無法取得台積電芯片,中共軍力或許可能凍結或往回推一世代都有可能,再加上台灣並不會主動對中共發動攻擊,這情況發展有利於區域穩定和平和台灣的安全。
那麼美軍如何有效防禦東風17? 蘇紫雲說一是被動防禦,標準三型跟薩德都可進行攔截,攔截機率一般評估在60%左右。二是主動打擊,以飛彈摧毀。明年美國測試中的攔截系統原型應該會出爐,攔截效率將大為提高。
中共若奪島 將輸掉整個戰爭
對於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可能性的論戰,蘇紫雲認為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很低,除非是擦槍走火。一方面是中共沒有十足把握攻下台灣,台美評估報告都這樣認為。二是如果中共對台發射飛彈或奪取台灣外島,將對中共不利,因為等於是邀請國際勢力介入,攻擊外島或飛彈突擊都無法改變台灣目前狀況,反而突然增加外國力量來協助台灣。即使中共佔領台灣外島,在戰略上是贏得一個戰役,但輸掉整個戰爭。中共頻繁出動戰機騷擾台灣,以大外宣的手段恫嚇台灣,但中共的軍演包括最近在古雷半島東側海域的軍演,火力展示都在其領海範圍內,這表示中共不希望軍事對峙升高。冷戰以來經常是政治高調宣傳,軍事上自製,和平是一種藝術。
蕭美琴:台灣需要某種程度的戰略清晰
不過,解放軍擾台愈頻繁,台海局勢愈有擦槍走火的可能,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最近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說,台灣需要某種程度的戰略清晰,以避免意外或誤判所導致的衝突。
美台最近對於美國長期以來對台海採取戰略模糊的政策,有許多討論。台灣智庫執行委員、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表示,美國以戰略模糊作為嚇阻中國對台軍事動作,很明顯是失敗的,反而不斷讓中國去測試美國的底線。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主政時,主張“戰略模糊”的助理國防部長奈伊(Joseph Nye, Jr.)在1995年答覆中國解放軍軍官的問題表示,和平解決與避免衝突同等重要,“無人知道” (Nobody Knows)美國將如何因應台灣危機。
賴怡忠表示此後在美國模糊戰略的政策下,從1995年到兩千年,台海局勢從軍事上的衝突擴大到變成政治上的分歧。1999年美國學者李侃如甚至提出“中程協議”,美國官方表示支持。此協議內容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台灣明示自己為中國一部分,台灣不宣布獨立,大陸則承諾不以武力攻打台灣,兩岸在政治談判前達成一個為期五十年的過渡性“中程和平協議方案”。這將兩岸是否終極統一直接放上檯面檢驗。
後來民進黨贏得政權,其主張就和美國的一中政策出現衝突,民主就是讓人民可以決定未來,台灣人民無法接受一個事先預定的統一的框架。
賴怡忠:美國戰略模糊引誘中國試探美國底線
賴怡忠說,美國一直以一中政策進行所謂的台海維和,並且為美軍是否援助台灣設立很多條件,譬如要求台灣必須不挑釁中國,美國才會援助。甚至卜睿哲在2008年後曾說《台灣關係法》並沒有載明美軍一定要援助台灣。美國戰略模糊甚至搞到美國重新解釋《台灣關係法》。這反而讓台海軍事緊張昇高,讓台北的不安全感愈來愈強,也戕害台灣民主發展本質,台灣人發現只能進行鳥籠式的投票,有些台灣人就覺得既然中國態度如此,美國也暗助中國,台灣以後沒救了,與其以後降服於中共,不如現在先拿現有籌碼跟中國換取比較好的價碼。2008年後有一批人不只在兩岸關係向中國傾斜,連民主價值都向中國傾斜,這樣的滑坡很明顯。因為大家發現中國這麼討厭,美國卻又要以中國為依歸,對民主堅持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戰略模糊的問題不只是思考對台海的維和。“不獨、不武”的雙重嚇阻也嚇阻台灣搞到台灣連公投都不能投。
賴怡忠說,美國的戰略模糊讓中國持續不斷測試美國底線,要了解台美軍事安全合作到什麼程度,由此產生的緊張讓中共歸罪美國,要求美國立場清晰。非常弔詭的是美國主張的戰略模糊反而遇到最大阻力是中國要求美國清晰,中國要求美國把立場說清楚,要求美國符合中國的立場。
時局發展至今,賴怡忠認為,美中沒有共同政治價值,失去共同敵人來維繫彼此關係,美中必須直接面對很多根本的分歧。中共向極權威權全面前進,不能接受台灣民主。現在衝突的本質不再是中國宣稱的統獨或一中,而是中國不要民主,它的未來完全由黨來決定。台灣要民主,未來由人民決定,如此就衝擊一中,挑戰一中是民主的本質造成的結果。中共有辦法實行一中是因為其威權的獨裁體制,如果美國不去挑戰中共的一中要求,以戰略模糊處理,不僅引誘中國用軍事試探美國底線,也是在價值上傷害華人唯一民主實驗最成功的地方,是在鼓勵威權獨裁體制對內宣稱它的威權獨裁受到國際支持。
黃介正:戰略清晰無法嚇阻北京 反而加碼刺激北京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則認為,戰略清晰和模糊是一對孿生兄弟,父母是美國利益,清晰與模糊之間是寬廣的頻譜,戰略非常清晰存在於有邦交的軍事同盟,例如美國與日英德等國的關係。現在美國在這方面的討論是認為美國過去的戰略模糊沒辦法阻止中國的行為,像是南海造島、軍機飛越海峽中線、試探台灣防空識別區等,所以思考是否要做調整。
黃介正說台灣當然希望戰略清晰,也就是希望美國把台灣視為準同盟,或類似北約的軍事同盟,更紮實讓美台戰略安全關係結合,並要求美國保證台灣安全。但是戰略清晰在此刻並不能嚇阻北京,反而是加碼刺激北京的作法。從北京的解讀來看,美國跟台灣越清晰越是挑明了對乾,對習近平的決策,對於習近平在中央軍委的威望,以及習近平面對中共建黨一百年和二十大的特殊時刻,戰略清晰是一種刺激,而不是嚇阻。
美國對台或兩岸政策有一定的邊疆,即《台灣關係法》、中美三項聯合公報所組成的一中政策,最近又加了一項六項保證,有人視為往戰略清晰的方向挪移,但公佈1982年的電報原件不表示美國政策就轉向戰略清晰。美國不會溢出政策邊疆範圍。
在美國大選前,美國對台政策不會有驚奇,誰也不能為台灣做什麼,就算做了,如果特朗普沒有連任,政策就會暫緩,或是在選後兩個月做全面政策檢討。若民主黨勝選,估計明年夏天以前, 明年四五月前都不會有完整的、紮實的新的安全論述。
黃介正說,美國兩黨都沒有準備徹底移除一中政策,雖有一些討論,有智庫人士宣講一中兩府的概念,但都是剛開始,不可能成為定論,美國現在確定中國是排在後面,脖子會感覺到它呼吸的那個競爭對手。美國朝野會努力把和中國的距離加大,讓美國作為第一強權。特朗普用美國第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主張,拜登用的是美國重新回到領導地位,兩人的目標一樣,不讓中國超越。
撰稿人陳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