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習近平大小事一把抓,指示含混不清,下屬無所適從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1/12/16

(中央社北京16日綜合外電報導)習近平被西方視為中國自毛鄧以來最威權的領導人。「華爾街日報」披露,習近平大小事一把抓且管太細,讓官僚體制變被動,有時指令不明確,下級也只能硬著頭皮落實。

報導指出,今年初習近平對北京的教育官員下達扼要指示,盼改革中國近千億美元的民間補教業,不希望補教業助長教育落差,讓富裕家庭的後代更有優勢,而負擔不起補習費的家庭坐困愁城。

教育官員草擬計畫,包含對國三生以降的學童補習設限,沒想到習近平覺得不夠,還特地下條子。中央的教育部連忙將規定擴大到高三以降,還要求所有民間補教業重新登記為非營利機構。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只是習近平大小事一把抓的其中一例,經常事必躬親過問大小事,有時甚至讓下屬覺得語焉不詳。

北京內部人士認為,這樣會製造官僚體系混亂,扼殺政策辯論空間以致不時端出未經深思熟慮的政策。一些不曉得力道該如何拿捏的官員索性包山包海,有時就注定相關政策之後又得再作調整。

一名官員說:「當官員把使命必達擺第一時,就沒人敢多嘴,即便最高層的指示含混不清且不知從何著手亦然。」

在公開場合,中國官員讚譽習近平在打擊科技、房地產和其他行業巨頭時的果斷領導力,以遏制他認為的西方式資本主義過頭帶來的弊病。習近平呼籲追求「共同富裕」,意味透過犧牲高利潤的民間企業以兼顧弱勢群體,從而減少不平等。但私下不少官員對習近平的一些決策難以苟同。

中國的COVID-19防疫歷經1年多有效清零後,7月底爆發單日新增超過1200例的新一波本土疫情。知情人士透露,當時部分中央級官員著眼國外後,暗示也許中國也該到放棄清零、與病毒共存的時刻,但習近平聞後震怒,甚至反問官員們防疫是否懈怠麻木,要求繼續貫徹清零政策。

習近平藉肅貪整飭和重新任命官員活絡治理體系後,更有利他凡事一把抓,改變了整個1980年代鄧小平等高層領導謀取共識、抓大放小的治理方式。他自己負責並過問關注議題,親自主持多個包含經濟在內的委員會或專責小組,而經濟向來是國務院總理負責的範疇,更不用說國安層面。

從中方官媒發布的相關消息可知,除2020年底取消螞蟻集團公開募股、拍板與美交涉華為財務長孟晚舟放人等重大決策外,連像陝西省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育、浙江省湖泊保護等小事習近平也在管,還為此連發多道指示,小到甚至改善公廁都不放過。

知情人士透露,副部長級以上官員的任何處罰都需習近平簽字,而非最高紀律部門。自習近平2012年上台以來,已懲處200多名副部長級以上官員,而為確保他所任命的官員遵守法紀,習近平2018年啟動一套績效評比,把忠誠與達標列為一切考核標準首位。

華爾街日報指稱,習近平似乎有時也會對事必躬親的治國感到疲乏。

今年1月他在黨內第19屆中央紀委第5次全會上的一些談話細節近日才披露,會中習近平批評官員只會消極等中央下令才動,不願積極行政,還抱怨很多官員沒有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若非他下這麼多指示,根本什麼都做不了,強調由他親發指令「本應是最後一道防線才是」。

在華爾街日報今天披露前,台灣的美中台關係權威學者林中斌很早就指出習近平這種治理風格的優劣。

林中斌引述已故哈佛大學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比較鄧與習指出,鄧長年在中央掌管軍政,熟悉人事,1979主政後,舉重若輕。反觀習長年在地方,2012年底主政時人事生疏,授權困難,於是成立40多小組自任組長,跨越龐大政府機器,直接指揮。各小組方案,無他拍板不得妄動。

他指出,習大規模持續打貪,前朝官員「懶政」消極抵抗,小組眾多而他一人時間有限,因此必須嚴格優先順序。低優先政策無暇照顧也就難免狀況頻仍,「執政威猛有餘,細膩缺乏,協調不足」這充分反映在去年應對COVID-19,一開始「下情滯上達」出現手忙腳亂,之後「上令厲下行」很快遏制住疫情。

林中斌說,去年夏季抗疫成功及經濟復甦等浮現,小組治國終於摸出方向,於是習得暇全盤檢討各方政策,調整再出發,像退休共軍將領公開論武統台灣的聲音轉淡就是例證。(譯者:陳亦偉)1101216

華爾街日報 :習近平讓下屬無所適從

2021-12-16 法廣

習近平大小事一把抓,事無巨細,有時語焉不詳,讓下屬無所適從。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一些政府部門寧可對其指令作激進解讀。

該報舉例說,習近平今年早些時候向教育部官員發出簡短指示,要求對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的民營教培行業進行改革,教育部為了讓習近平滿意,擴大了限制範圍,把高中階段的課外輔導也納入其中,還要求所有的民營教培公司轉型為非營利機構。結果這一極端的規定引爆相關公司股票的恐慌性拋售。教培企業也裁掉了包括教師在內的數萬名員工。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報道稱,習近平的治理風格不斷變化,上述事件只是例證之一。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是數十年來中國最強勢的領導人。習近平常常干預大大小小的政策事務,經常出其不意,甚至有時讓人捉摸不透。一些不曉得該如何拿捏的官員索性包山包海,之後又得再做調整。

報道引述中國政府內部人士說,習近平干預大大小小事務,讓政府各部門困惑的同時扼殺了政策討論,“一些政府部門不確定要把習近平的優先事項推進到何種程度,寧可對政策作激進解讀,這有時意味着之後會推翻政策。”

報道引述一位中國官員說,“當忠誠度成為衡量幹部的關鍵標準時,就沒人敢多嘴,即使習近平的指示含糊不清,讓人無所適從。”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發生在今年7月下旬,中國在數月沒有新增新冠病例後,出現新一輪疫情,但感染人數不過1200餘人,中央政府的一些官員參考國外經驗,建議拋棄“動態清零”,與病毒共存。知情人士稱,“習近平當時很生氣”,甚至質問官員們的思想是否正變得鬆懈麻痹?要求繼續貫徹清零政策。

結果,導致中國的“清零政策”越來越嚴厲,出現一個確診都有可能封鎖小區,封鎖機場,甚至城市。

中國經濟領域過去由國務院總理領導,現在,習近平經常進行干預。比如,親自叫停馬雲旗下的螞蟻集團首次公開募股,為孟晚舟釋放親自批准了一項與美國政府的協議,習近平還曾就改善公廁問題作出指示。

“據知情人士透露,對副部級及以上官員的任何懲處都需經習近平、而不是最高紀檢機構確認。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已有200多名副部級及以上官員受到懲處。”習近平還親自拍板調查一些商界精英,比如安邦保險集團創始人吳曉輝一案。

2017年11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發動了“清理低端人口”工程,數萬外地居民被強迫在嚴寒的冬天離開他們的家。華時報道說,這是“因為習近平不喜歡看到北京的土地面積變得如此之大,而污染卻那樣嚴重。習近平的大部分童年時光是在北京度過的。”

習近平變化無常的決策讓下面無所適從,習近平去年在聯合國大會承諾中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些地方政府隨即開始逐步淘汰煤炭開採,導致煤價飆升,中國在今年秋季出現普遍性電荒,“習近平轉而認為應該出台更多鼓勵煤炭生產的措施,隨後,地方政府調整方向,開始全力以赴增產煤炭。”

習近平事無巨細,事事干預,但華時報道,“習近平有時似乎對微觀管理中國越來越感到厭倦”,習近平在一月份中紀委會議上批評下屬不作為,“他抱怨稱,很多官員沒有能力處理複雜的問題,並稱他如果不發布這麼多指示,他們就不作為”。他說,“我做批示是守住最後一道防線,難道我不作批示工作就不幹了嗎?!”

另有觀察人士早已指出,在習近平自己身兼幾乎所有重要的領導小組組長之後,別人還會主動做什麼,主動做,或者不中意,都有可能被視為對習近平不忠,忠或不忠,這成為衡量幹部的一個最嚴重也是最害怕的尺度。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