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6月20日訊)華府重要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20日公布由前軍事和情報高官主持的兩黨專家特別小組報告,呼籲美國更新對台政策與關係架構,以對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挑起台海軍事衝突的可能前景。CRF特別小組指出,美國對台政策和關係架構已逾40年,華府必須改變此過時和「越來越脆弱」關係架構,並與盟邦闡明將介入協防台灣的立場,在軍事和經濟制裁方面充分準備應對,才能成功嚇阻中國侵台。
由美國兩大黨專家組成的特別小組由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和前國家情報副總監高登(Sue Gordon)擔任共同主席、CFR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為計畫主任,撰寫的獨立報告標題為「美台關係新時代:因應一個更專斷中國」,指軍事實力是習近平考量侵台的最決定性因素,「唯有針對台灣衝突調整美軍在本區域部署,並爭取盟邦協助,美國才能深入改變習近平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防止攻擊」。
以下是該報告的摘要:
隨著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能力和主動性、臺灣獨立意識的出現和凝聚,以及美國對臺灣海峽利益的演變,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關於臺灣的衝突正變得越來越可想像。如果威懾失敗,戰爭爆發,對臺灣、中國、美國和全世界都將造成災難性後果,導致各方的傷亡數以千計,並引發嚴重的全球經濟蕭條。
美國在臺灣海峽擁有關鍵的戰略利益。如果中國違背臺灣人民的意願吞併臺灣,並且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這樣做,將嚴重破壞國際秩序,再次證明國家可以使用脅迫或武力單方面重新劃定邊界。如果中國在臺灣駐軍,美國將發現更難以投射力量、保衛其盟友,並在西太平洋的國際水域中行動。美國的影響力將減弱,因為其盟友會質疑美國對其防務的承諾,盟友們要麼迎合中國,要麼追求戰略自治。臺灣海峽的戰爭還將停止大部分全球半導體的生產和運輸,癱瘓全球供應鏈,並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最後,如果中國控制台灣,將意味著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的終結,並對世界各地的民主制度產生冷戰效應。因此,工作組認為,美國必須採取行動,遏制中國使用武力或脅迫實現與臺灣的統一。
工作組評估認為,儘管中國正在發展吞併臺灣所需的軍事能力,並決心征服臺灣,但它尚未決定採取非和平手段解決問題,威懾仍然可能。儘管戰爭並非不可避免,但除非美國緊急採取行動,加強威懾並影響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決策考量,提高中國對臺灣採取侵略行動的成本,否則衝突的可能性將增加。
在加強威懾的同時避免引發衝突並非易事。實際上,一些人認為,考慮到風險,美國應減少對臺灣的支持。然而,這種做法未能充分考慮到中國成功進攻後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安全、自由和繁榮程度都會明顯降低。除了遏制中國的侵略行為外,美國還有興趣增強與臺灣這個十大交易夥伴、民主國家和在全球問題上擁有相同觀點的國家之間的非正式關係。
工作組發現,四十多年前建立的政治框架,即臺灣、中國和美國都採納不同的臺灣與中國關係理念,但不明確挑戰彼此立場,這種狀況正變得越來越脆弱。這種現實,再加上習近平對現狀的不安以及他邁向統一進展的決心,增加了衝突的風險。特別是,工作組發現:
- 目前的政治框架在臺灣海峽保持了和平穩定的同時,促進了臺灣和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
- 隨著中國、臺灣和美國重新評估長期以來的政治形勢是否繼續符合各自的利益,現狀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 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可能性正在逐漸減少。
- 隨著實現和平統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中國將越來越多地使用對臺灣的脅迫手段。
- 隨著習近平任期接近結束,他的合法性基礎從經濟增長轉向滿足中國民族主義,衝突的可能性將增加。
工作組分析了臺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主要生產國的角色,包括幾乎所有最先進晶片的生產,以及這對威懾力和中國計畫的影響。工作組得出結論,儘管中國對臺灣製造的晶片的依賴會增加衝突的成本,但它並不能成為保護臺灣免受攻擊的“矽盾”。更大的危險在於中國能夠利用經濟相互依賴來阻止其他國家直接或間接地保護臺灣。工作組發現:
- 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特別是半導體生產,對於避免敵對行動起到了制約作用,但並不能減弱中國渴望控制台灣的願望。
- 除了給臺灣人民帶來災難外,衝突還將引發全球經濟蕭條和兩個主要大國之間的無限期敵對時代。
- 臺灣對與中國的貿易依賴使北京能夠對臺北施加壓力,從而在危機期間減少臺灣的選擇。
- 美國和盟國對臺灣製造的半導體的依賴增加了美國和西方在衝突中的賭注。
- 美國和盟國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賴將複雜化抵抗中國對臺灣的侵略努力,並對北京施加成本。
工作組斷言,美國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戰略上都有保持直接保護臺灣能力的重要原因。然而,中國快速的軍事現代化、臺灣對軍事的投資不足以及美國軍事的空白意味著美國不能假設它能夠堅決干預保護臺灣。工作組發現:
- 威懾力在臺灣海峽逐漸減弱,面臨失敗的風險,增加了中國侵略的可能性。
- 中國目前還沒有能力在美國干預下入侵和奪取臺灣,但除非臺灣軍事發生重大變革並得到美國國防部的持續關注,到本十年末中國很可能會獲得這種能力。
- 儘管取得了一些進展,臺灣在解決其國防和民防能力的關鍵缺口方面仍不夠努力。
- 美國存在重大軍事空白,正在加以解決,但仍會使美國保護臺灣變得困難和昂貴。
- 從盟友和夥伴國家得到支持將成為美國保護臺灣的重要條件,但美國能夠得到的援助水準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工作組建議,美國外交應集中於保護數十年來取得成效但日益受到各方挑戰的政治基礎。美國外交應旨在遏制中國的侵略,向中國和臺灣發出信號,反對對現狀進行單方面變動,並確保中台未來的任何安排都能以和平方式達成,並得到臺灣人民的同意。為了支援這些目標,美國應該:
- 堅持其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並避免與臺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履行對臺灣的獨特法律承諾,並強調這一政策建立在中國追求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基礎上。
- 避免引發中國反應但並不真正提升臺灣的防禦能力、韌性或經濟競爭力的象徵性政治和外交姿態。
- 向美國人民解釋為什麼臺灣重要,以及為什麼他們應該關心臺灣的命運。
- 創建額外的國際和多邊論壇,使臺灣有發表意見並為解決全球問題做出貢獻的機會,但這種方式不應暗示臺灣獨立。
- 促進美國與臺灣之間的人員交流。
美國應協助臺灣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並加強其融入全球經濟的能力,以提高臺灣抵禦中國經濟脅迫的能力。此外,鑒於美國對臺灣在半導體製造方面的嚴重依賴,美國需要確保臺灣仍然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經濟和交易夥伴。特別是,工作組建議美國:
- 與臺灣談判達成雙邊貿易協定。
- 在關鍵領域分散供應鏈,以減少潛在的中國經濟報復風險。
- 增強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韌性。
- 提高與盟友和夥伴國家對中國對台封鎖或攻擊的經濟後果的認識,並與他們協調準備對中國實施制裁。
- 與臺灣合作減少中國對臺灣的經濟影響力,並回應其經濟脅迫。
工作組認為,遏制中國對臺灣的侵略應該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首要任務。作為核心目標,美國應確保每當中國領導人審視臺灣海峽時,他們都會得出封鎖或入侵將會失敗的結論,而追求這樣的行動將使中國無法實現其現代化目標。通過正確的政策組合,實現這一目標將是困難但可行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工作組建議美國:
- 將臺灣的應對情況作為國防部的關鍵情景,確保國防部的支出支持對成功至關重要的能力和舉措,確保美國能夠有效地保護臺灣。
- 在美台安全關係中進行根本性轉變,增強臺灣的自衛能力。
- 向盟友尋求關於在臺灣緊急情況下他們將提供的援助的更明確承諾,並努力提高他們的能力,並明確他們的角色和責任。
- 將美國國防工業基地調整為戰時狀態,以確保美國軍隊擁有所需的能力,以遏制中國的侵略,並優先向臺灣交付軍事裝備。
- 與臺灣共同研究其戰時儲備彈藥、在戰時生產武器的能力以及必需品儲備。
美國對臺灣的政策需要適應一個更有能力、更自信、更願意冒險的中國,這個中國對現狀越來越不滿意。及時進行長期應對調整將是困難的,但不適應的後果更加危險。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區域的未來很可能取決於美國是否成功遏制中國,並在臺灣海峽保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