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自由亞洲電台
距臺灣的2024總統大選不到半年,假信息研究專家沈伯洋指出,疫情後”地面謠言”增加,實體信息戰比網絡空戰更明顯。沈伯洋指出,認知戰重點不一定是誰當選,而是製造疑美論、唱衰民主制度、撕裂臺灣內部。而立場居中,兩成多沒意見的羣體,是其改造目標。
大選前是中共對臺認知戰高峯,和過去相比,臺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沈伯洋27日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地面謠言”變多。“在地方上放謠言,接觸組織、統戰,同鄉會、宗教、黑道等等,這些統戰活動比以往多很多。一方面當然因爲疫情結束,另方面更多預算投注在這邊,而不是網路上。”
中國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接任後對臺進行“大交流”,積極邀請臺灣基層組織赴中交流。沈伯洋就說:“操作中國惠臺的措施,在地方上接觸很多的里長,捐贈很多物資給偏鄉、里民,就告訴地方人士說,不要妖魔化中國,中國如果真的會打我們,最好是會送東西給我們,大家都不要被騙了,中國其實對我們很好。這一類的元素很多。”
中國邀臺灣里長率團登陸 打口語傳播“地面戰”
臺灣青年數位文化創新協會27日舉辦“假訊息、網路詐騙與國家安全論壇”。沈伯洋在會上指出,去年底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束後,全臺各地裏長帶“統戰團”去北京“多到爆炸”,中方非常多預算花在“實體交流”,成爲認知戰的一環。有里長交流回臺,就在地方宣傳說:“這次學到很多東西,大家有沒有看到最近活動中心多了一些健身器材,是中國給我們的,疫情結束,大家好好練身體,不要再聽政府亂講了,中國怎麼可能攻打我們。”這都是認知戰,在網路看不到,是最傳統的中國輿論戰的做法。
“戰爭與和平”也是主打議題,沈伯洋舉例:“大量在地方上放撤僑的消息,說戰爭可能會開打,很多國家對臺海局勢很緊張,都要叫他們的人民回去了,都是因爲政府在挑釁。這些反而在網路上少,在地方上超多。”
沈伯洋分析,“地面戰”比“空中講”效果好,因口語傳播是彼此認識、信任的人。空戰變少,可能是預算分配,中國經濟不好,六四前後網路鉗制尚未恢復,也可能臺灣候選人未底定。
.jpeg)
沈伯洋觀察,迴歸到傳統的line、Tiktok等平臺操作,北京重點不一定是誰當選,而是要造成臺灣人疑美、分裂、對民主不信任。裂解國民黨更容易,國民黨纔是認知作戰最大受害者。很多年輕人反駁他,難道美、日沒有假訊息、資訊戰?他直言,這是“假中立”,缺乏“敵我意識”所致。
沈伯洋觀察中共對臺攻略有“此消彼長”趨勢,他說:“一年多前,只要有歐美議員、重要人士訪臺,解放軍機擾臺次數增加,假消息攻擊也會增加。最近如果有重要人士訪臺,假消息反而變少,軍事施壓動作還是變多。或許中國需要花更大量經費支持對國內維穩?”
“疑美論”認知戰奏效?中方最想把中間市場“喫下來”
沈伯洋指出,俄烏戰之後,民調顯示臺灣民衆對美國的信心下降。“疑美論”族羣變多,65歲以上,以及20歲到29歲這兩個年齡段對美國的懷疑比例,都突破四成以上。中國最重要的敵人是美國,中方有很大部份的資訊戰,是散播“疑美論”,以及“民主制度不可信”,歐美日等民主國家都是爛咖、“中國好棒棒”。
沈伯洋還說,面對中國武力犯臺,民調顯示,選擇投降的受訪臺灣人佔23至25%,願意抵抗的50%至60%,最近有點下滑。中國最主要的改造對象,是沒有意見的那一羣人,約佔20%。把中間市場“喫下來”,加上投降比例就能逼近50%,希望以此成功統戰。
沈伯洋提到,俄國散播烏克蘭人想投降的影片,未來北京也可能如法炮製,隨便在臺灣街頭抓幾個人公開贊成投降,散播風向。這不是“假消息”,而是“敘事的戰爭”,必須以敘事方式回擊”。當時烏克蘭開個網站、共同寫作的部落格,所有人上去寫應對戰爭的心情、抵抗意志,轉成二十六種語言文字,對全世界散播,因此第一時間,全世界社羣媒體、主流媒體都引用烏克蘭反擊的敘事和故事,成功把俄羅斯的敘事壓過去。
沈伯洋表示,中方近年透過國外網紅外宣,對臺灣認知作戰也同樣會利用網紅。

網軍集體開帳號、搬家 盜用女優、交友團貼圖
Taiwan AI Labs資深分析師林雨蒼拆解網軍如何使用僞造帳號,包括具有以下特色:“建立時間接近”、“姓名類似”、“僞造頭像”、“類似的生活要事”等。“發起者”在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沒有多少人按贊或分享,但就很快被截圖,大量轉傳到目標社團。
林雨蒼說,網軍會有明確分工,相互轉傳,共同行動,炒作共同議題,尤其是疑美論相關議題。帳號頭像通常是盜圖或AI生成,有盜自AV女優、泰國交友網站等。一般在一週間下午五點至七點散播假訊息,週末休息。一次在週末集體“加班”是蔡英文出訪過境美國,發出同張照片,裏面有美國抓到的中國海外警察成員。這批假帳號,重要特徵是有東南亞好友,可能與東南亞網軍共用,去年九合一選舉後,“集體搬家”,在臺灣各地突然都找到了不同的工作。進一步分析,約有二成是“真人”受騙,跟着轉貼轉傳。
林雨蒼指出,假帳號會放大不重要的消息,導致一般人難以關心真正重要事務;透過集體出征的方式,淹沒正常人的聲量,營造沉默螺旋,侵害正常人的言論自由;假造的民意影響到輿情繫統,進而導致政府政策的誤判;爲博取眼球,會以激烈的言語影響一般人,造成社會更加撕裂。
記者:夏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