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胰臟癌治療露曙光!中研院院士李文華之前曾破解胰臟癌細胞膜受體蛋「IL-17RB」的致癌機制,和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合作,找出可抑制「IL-17RB」、可適用於人體的中和抗體「1B12」,並經小鼠實驗證明,透過該中和抗體,可有效減緩胰臟腫瘤的增生與移轉,團隊已申請中和抗體「1B12」專利。
胰臟癌難以發覺、確診時患者通常都已到晚期,在缺少有效治療藥物下,死亡率極高,有「癌王」之稱,李文華團隊長期投入相關研究,並於2015年發現胰臟腫瘤癌細胞的細胞膜會出現大量受體蛋白「IL-17RB」,和配體蛋白「IL-17B」結合後,就會啟動一連串反映,刺激癌細胞增生或移轉,並打造「IL-17RB」抗體,當時透過小鼠實驗就證明可大幅延長小鼠壽命。
李文華團隊與馬徹團隊進一步解析胰臟癌小鼠模型的胰臟腫瘤細胞,發現若去除抗原表面負責的醣基,並使用單醣「IL-17RB ECD」作為免疫抗原刺激實驗鼠產生高免疫反應後,再蒐集小鼠體內的抗體後,並透過融合瘤細胞單株篩選技術,找出可截斷「IL-17RB」和「IL-17B」結合位點的單株抗體D9,透過小鼠實驗證明,D9單株抗體可減緩胰臟腫瘤細胞的增生與移轉。
馬徹表示,因單株中和抗體D9來自小鼠的融合瘤細胞,並無法用於人體,若要用於人體臨床,必須優化單株抗體,以及增加抗體親和力;該研究第一作者、於馬徹實驗室攻讀博士的李文心說,團隊為增加抗體親和力,因此解出IL-17RB和D9抗體的X光繞射晶體結構,也因解析出晶體結構,團隊進一步運用噬菌體表達分子庫技術,重新針對標的抗原分子作組合篩選,最後獲得可用於人體、結合性更好的單株抗體「1B12」。
在小鼠試驗中可發現,注射「1B12」單株抗體後,小鼠腫瘤的重量比對照組減少1.34倍,也就是說,在小鼠實驗中證明,可用於人體的中和抗體「1B12」可有效減少胰臟癌的增生與移轉。
馬徹表示,雖然動物實驗證明單株中和抗體D9與1B12都可抑制胰臟腫瘤的增生與移轉,但要做為抗癌藥物仍須人體臨床試驗,團隊會繼續投入研究。
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領先全球!胰臟癌轉移之謎 中研院團隊首度破解
2022/06/01 自由時報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胰臟癌發現時常是中晚期,且已移轉到肝臟等其他器官,中研院院士李文華和基因體中心助研究員胡春美研究發現,人體的纖維母細胞和胰臟癌細胞接觸後,纖維母細胞會帶著大量胰臟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等其他部位,若未來找到藥物可阻斷其接觸,可望讓患者有更多生機,這也是科學界中首度破解胰臟癌轉移機轉。
前環保署長李應元、國內肝病權威陳定信、藝人巴戈、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等都是死於胰臟癌,胰臟癌之所以被稱為「癌王」,是因癌症發生人數和死亡人數幾乎相當,只能用手術切除癌變部位,但因胰臟癌發現幾乎都是中晚期,往往都已擴散,患者術後有8成復發。
過去科學、醫學界一直都想解開為何胰臟癌細胞會快速擴散到肝臟等其他器官之謎。李文華和胡春美團隊近日研究成果證實胰臟癌細胞的生成和轉移,和癌細胞特性外,也和癌細胞所處周遭環有關。原來胰臟癌細胞和周遭基質細胞的細胞膜接觸後,讓人體基質細胞中的「纖維母細胞」大量釋放出一種名為「Activin A」的生長激素,「Activin A」會增加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特性,加速癌細胞轉移,「Activin A」並更活化纖維母細胞,讓環境更適合癌細胞生長。
研究團隊透過胰腺癌病人臨床樣本發現,當癌細胞周圍的纖維母細胞「Activin A」的 mRNA表現量愈高,病患的癌症愈加惡性重大,胡春美說,促使纖維母細胞「黑化」的關鍵因子可在癌細胞上的ATP1A1蛋白質表現,「若癌細胞膜上的ATP1A1蛋白質表現越高,周圍纖維母細胞Activin A的表現量也越高」。
胡春美進一步說明,胰臟癌細胞若只是單一到肝臟,通常很容易被消滅,但當胰臟癌細胞跟著纖維母細胞接觸,會讓癌細胞有幹細胞化的特性,癌細胞更容易變形跟轉移,且纖維母細胞可讓胰臟癌細胞更活化,並帶著「整團」的胰臟癌細胞跑到肝臟,並打造更易讓癌細胞存活的環境。胡春美說,發現胰臟癌細胞關鍵機轉後,團隊透過「ATP1A1」以及某些小分子阻礙其機轉,但目前藥物標靶性還不足夠,會再持續找尋可達到標靶效果的藥物。
過去學理上認為免疫細胞也可能是胰臟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的因素之一,胡春美說,團隊下一步會觀察免疫細胞、纖維母細胞和胰臟癌細胞三者間產生的交互作用,是否因三者的交互作用讓癌細胞在肝臟更好地存活。
該研究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