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你來我往制裁彼此官員,人權問題陷入死循環?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1-12-30 自由亞洲電台

繼香港政府連續封殺當地《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等民主派媒體而引發國際轟動後,中國外交部12月30日證實,對五名美方官員實施制裁。截至目前,圍繞香港、新疆等人權議題,美中兩國相繼制裁了彼此數十名官員,抗衡的走勢持續升級。北京當局與西方國家的對峙究竟症結何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週四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今年七月,美國已對五名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進行了制裁,中方當時已對美方人員進行了對等反制。

制裁行動接連不斷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上週一,美國國務院發布依據《香港自治法》向國會提交的報告,文中再次點名批評了中聯辦副主任陳冬、盧新寧、譚鐵牛等人破壞香港自治。

趙立堅週四表示,美國近日再次提及這些制裁是在“炒冷飯”。他還重申了中國此前對五名美方人員採取的制裁,包括美國前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主席巴塞洛繆(Carolyn Bartholomew)、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前辦公室主任斯迪沃斯(Jonathan Stivers)等人:“我們再次敦促美方撤銷對中方人員所謂制裁,停止插手香港事務、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將繼續依法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利益和尊嚴。”

路透社此前報道,自去年十月以來,美國已經依據《香港自治法》制裁了三十多名中方官員。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八月特朗普仍然在任美國總統時,美國財政部就已經制裁了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等11名中方官員。林鄭月娥曾聲稱,她在美國沒有資產,也不期待赴美,“不發簽證就不去”。幾天後,中國宣佈對美國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克魯茲(Ted Cruz)、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等11名美方人員進行制裁。

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時期對中方官員進行制裁的手段。在最近的一輪行動中,美國財政部在本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當天,宣佈對前新疆自治區主席扎克爾(Shohrat Zakir)、現任代理主席吐尼亞孜(Erkin Tuniyaz)等中方官員進行制裁,指出他們參與迫害了新疆維吾爾人。上週二,北京當局採取反制措施,宣佈制裁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主席馬恩扎(Nadine Maenza)、副主席特克爾(Nury Turkel)等四名美方官員。

成效究竟如何?

記者注意到,美中兩國對彼此官員採取的制裁措施通常包括禁止其入境、凍結其本國資產、禁止本國人或實體企業與其進行交易等等。但國際社會的相關制裁,其震懾力是否足夠強大到能夠根本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呢?

現居美國的人權律師滕彪指出,美國對中方官員的制裁顯然比中國的反制裁更有效:“大部分中國高官都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持有財產,或者有一些交易必須要通過西方銀行。但反過來,中國對西方官員的制裁就顯得可笑了,因為西方官員並不會把財產放在中國。”

事實上,不少美方人員對於被中國制裁一事的確顯得不屑一顧。盧比奧去年八月再次被中國制裁後發推說:“上個月中國禁止我入境,今天他們制裁了我。我不想想太多,但我開始覺得他們不喜歡我。”同被制裁的美國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則發推說:“隨便你怎麼報復,我都不會退縮”。

拜登就任總統後,美國官員多次重申,在應對中國給國際秩序帶來的威脅時,聯合盟友一同行動至關重要。這一點,在人權領域也得到了體現。

今年三月,美國、歐盟、英國和加拿大針對中方在新疆侵犯人權的行為,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陳明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王君正等多名現任和前任官員進行制裁。這被視為自六四事件以來,西方國家協同制裁中國的罕見之舉。

中國民主轉型研究所所長、旅美憲政學者王天成表示,國際社會正就中國人權問題形成更清晰的共識,而這將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會形成一種外部壓力……,我認為中國至少在外交和政治上會變得越來越孤立,而它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也會受到影響。”

北京當局六月通過了《反外國制裁法》。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中方對各國就新疆、香港等人權問題施壓,而作出的反制行動。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家傲華盛頓報導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