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戰後台語的變化 ◎ 陳國彬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拙文刊出後,意猶未盡,反覆思索發覺似乎遺漏了許多筆者在孩提時期,亦即1950年代在台灣所使用的日式台語,現今七十歲以下的台灣人大概不太會使用了。茲延續上篇舉例說明,也紀錄一個世代的結束,其中引號“   ”內的詞彙是現今日本人仍在使用的日語漢字,而當年則以台語發音在台灣成為日常生活的用語。

小時候我家住在“郊外”(郊區),離學校較遠不能每天“通學”,只好住在“學寮”(學生宿舍),我最喜歡打“野球”(棒球),以及學校辦的“遠足”(郊遊)。當時戰爭結束沒多久,大人們喜歡談論“米國”(美國)的“飛行機”(飛機)常來轟炸,為了躲避“爆彈”(炸彈),必須“疎開”(疏散)到偏遠的村落,生活很苦,沒有“水道水”(自來水)飲用,有一次還碰到做“大水”(水災)。

我有一位長輩在一家規模很大的“工場”(工廠)做“給仕”(工友),有次爸爸帶我去參觀,受到很好的“案內”(招待),“社長”(董事長)還送我們一些產品的“見本”(樣品),並附上他的“名刺”(名片),要我們拿回去“參考”(比較)。不久卻傳出該已婚的社長與擔任“交換手”(總機)的女性員工“私通”(通姦),還搞大了肚子,不敢到病院“生產”(生小孩),找了一位在旅社擔任“女中”(下女)的阿姨充當“產婆”(助產士),結果順利產下一對“雙生兒”(雙胞胎)。

當時是農業社會,我舅公透過“仲人”(仲介)的“紹介”(介紹 )購買一筆土地,雙方到我家“打合”(商量)彼此的“都合”(狀況),後來引起糾紛,舅公準備一大堆“書類”(文件)到“官廳”(政府機關)提出“告訴”(控告),因不會華語,出庭時請了一位“通譯“(翻譯),還特別穿了”洋服“(西裝)。他個性豪爽,戰後初期的幾次地方選舉,很熱衷替候選人”運動“(助選),出錢出力,因此有一個順口溜:做人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二憨,是選舉替人運動。句句押韻,令人莞爾。 1950年代沒有電視,國內外大事都要經由新聞“記事”(報導)或收音機“放送”(廣播)才能得知,火車票要買“往復”(來回)的比較便宜,參加親友的“結婚式”(婚禮)要説四句聯。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再次強調,以上所舉的例子是目前幾乎很少流通的日式台語詞彙。當然,有些仍在廣泛使用的如“便所”或直接以日語發音的例如“看板”等等,均不在本文討論之內,就此打住。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