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族青年艾山面臨被引渡回中國,國際社會展開營救行動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1-12-17 自由亞洲電台

曾為維吾爾族組織工作的33歲的電腦設計師伊地熱斯-艾山於今年7月於摩洛哥機場被捕。(國際特赦組織圖片)

摩洛哥與中國簽訂的引渡條約今年 1 月生效後,即在7月拘捕被中方指控“參與恐怖活動”的34歲維族青年艾山。摩洛哥最高法院日前作出判決,批準把艾山引渡回中國。事件引發流亡人士擔憂,國際社會也迅速展開營救行動。

經歷近5個月的扣押,34歲的維吾爾族青年伊地熱斯‧艾山(Yidiresi Aishan)(又譯伊德裡斯‧哈桑, Idris Hasan)的引渡案傳來了壞消息。位於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最高法院週三(15日) 裁定艾山涉嫌參與“恐怖主義活動”,批準把他引渡回中國。

艾山的代表律師坎迪爾(Miloud Kandil)表示,裁決對艾山構成很大精神打擊。

海外維吾爾人批評摩洛哥見利忘義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聯合國人權專家的聯合聲明。(網頁截圖)
聯合國人權專家的聯合聲明。(網頁截圖)

作為摩洛哥與中國引渡條約生效後的首宗案件,該裁決除了關乎艾山的個人命運,也牽動所有海外維吾爾人和流亡群體的安危。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發言人迪裡夏提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中國政府把維吾爾人視為敵人,海外維吾爾人被引渡回中國後,將立刻被關進集中營,面臨酷刑和非人道折磨,甚至終身監禁。他促請摩洛哥政府“糾正錯誤決定”,勿見利忘義。

迪裡夏提說:“我們非常擔憂摩洛哥政府為了享受來自中國的大規模投資,而違反國際人權法和難民法將艾山遣返回中國,因為摩洛哥正在參與北京的‘一帶一路’規劃。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民族的迫害已經從境內延伸到了境外,為了達到引渡目的,中國政府採取了各種可以利用的手段。”

聯合國特別報告員發聯合聲明 批引渡違“不驅回原則”

國際社會亦迅速展開對艾山的營救行動。4名聯合國人權專家週四(16日)發布聯合聲明,批評摩洛哥把維族尋求庇護者引渡到中國,違反“不驅回原則”(principle of non-refoulement),並呼籲摩洛哥政府停止引渡決定。

聲明表示,艾山被中國當局指控加入恐怖組織“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 (ETIM),並積極參與活動,加上其少數民族身份,使他在中國面臨酷刑和其他殘忍處罰的風險。聲明指出,只要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目的地國有遭受酷刑的危險,任何國家都無權將此人驅逐、遣返或以其他方式驅離其領土。

“這一個引渡程序是在沒有任何形式的獨立審查和風險評估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公然違反了國際人權法和難民法下’絕對禁止驅回’原則。作為摩洛哥的尋求庇護者,艾山應該受到保護。在決定他的難民身份前,他不應以任何形式被引渡或被強迫遣返回中國。”4位聯合國人權專家在聲明中發出呼聲。

聲明強調,即使兩國存在雙邊引渡協定,都不能免除各國在國際人權法和難民法下的義務。
四位人權專家包括聯合國在酷刑、人權維護者處境和少數族群問題上的特別報告員。特別報告員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特別程序”的一部分;特別程序是聯合國人權系統中最大的獨立專家機構,為人權理事會作獨立實況調查和監測。

艾山命懸一線 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成關鍵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成員已致函各議員所在國的摩洛哥大使館。(推特圖片)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成員已致函各議員所在國的摩洛哥大使館。(推特圖片)

一直關注艾山情況的人權組織“保護衛士” 倡導主管勞拉‧哈斯(Laura Harth)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聯合國人權專家的聯合聲明有助敦促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根據《禁止酷刑公約》第22條,要求作為公約簽署國的摩洛哥政府立即停止引渡程序。

哈斯說:“4位特別報告員的聲明清楚表明,引渡艾山有違《禁止酷刑公約》第3條有關“不驅回原則”的規定,我們希望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不會作出相反決定。不過,當我們還未收到聯合國的確切決定,也未確認摩洛哥政府會尊重決定(之前),我們都不敢肯定。我們會作全方位努力,以確保艾山不會被引渡。”

她表示,預計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將於日內作出決定,是否對摩洛哥發出具約束力的要求,這也將是決定艾山命運的關鍵時刻。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成員亦致函各議員所在國的摩洛哥大使館,重申他們對事件的嚴重關切,並要求摩洛哥當局遵守“不驅回原則”的國際義務。

艾山是誰?

艾山在2012年離開新疆,到土耳其任職電腦工程師。他由2016年起,活躍於當地一份維吾爾人報章、協助其他活躍人士受訪,並收集有關在新疆暴行的證言。他在當地曾三次被拘捕,而由於土耳其和中國之間存在引渡條約,加上憂慮被土耳其驅逐出境,艾山在今年7月19日飛往摩洛哥卡薩布蘭卡,不料在機場被當局以國際刑警組織的“紅色通緝令”為由拘捕。

由於摩洛哥與中國的引渡條約已於今年 1 月生效,艾山的案件成為引渡條約生效後首宗尋求引渡案件,引起國際社會關注。早前國際刑警組織在國際輿論壓力下,已宣佈取消對艾山的“紅色通緝令”,指該通緝令違反《聯合國人權宣言》精神,也違反國際刑警組織守則有關禁止“進行具政治、軍事、宗教或種族性質的干預或活動”等規定。盡管如此,摩洛哥當局仍繼續推進艾山的引渡程序。

目前和中國簽訂引渡條約並已生效的國家至少有39個,大部分集中在亞洲、中東及非洲,例如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等;而歐洲及美洲則有法國、意大利、葡萄牙、巴西、墨西哥等。國際社會質疑,部分國家是出於經濟利益考慮,而和仍然保留死刑的中國簽訂引渡條約。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呂熙倫敦報導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