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8-22 編輯部
「川普稱將取得10%英特爾股份 白宮介入企業又一例」新聞中提到的「100億美元」不是Intel給川普政府的錢,而是美國政府透過這項協議,向Intel投資(或更準確說,是將原本的政府補助轉換成)約100億美元,用來幫助Intel在美國興建或擴建晶片廠房。以下一步步釐清這件事的邏輯和關聯,避免混淆:
1. 新聞中「100億美元」的真實含義
- 根據報導,協議的目的是「確保英特爾獲得約100億美元資金來興建或擴建在美國的廠房」。這筆錢是美國政府提供的資金,而非Intel支付給政府。
- 川普總統的說法:「他來是想保住工作,最後同意給我們美國100億美元。所以我們拿到了100億美元。」這聽起來有點顛倒黑白(可能是川普的修辭風格),但實際上不是Intel「給」政府錢,而是政府透過協議「給」Intel錢,用來支持美國本土晶片製造。這是為了強化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減少對外國(如台灣台積電)的依賴。
- 為什麼是「100億美元」?新聞中提到具體收購金額是89億美元(約合100億美元的近似值),這筆錢來自拜登時代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中原本承諾給Intel的補助金(約57億美元未付部分,加上其他資金)。原本這些是無償補助,但川普政府將其轉換成股權投資形式,讓政府獲得回報。
2. 收購10%股權的細節與關聯
- 收購金額與股權比例:美國政府將以89億美元收購Intel約9.9%(新聞中約略說成10%)的股份,每股價格為20.47美元。這比Intel當天收盤價24.8美元便宜約4美元,相當於政府以「折扣價」買入,顯示這是雙贏的交易(政府拿便宜股,Intel拿錢擴廠)。
- 與100億美元的關聯:這89億美元就是那「約100億美元資金」的核心部分。原本的政府補助(來自CHIPS Act)被轉換成股權形式:
- Intel獲得這筆錢,用來投資美國廠房(例如亞利桑那州或俄亥俄州的晶圓廠),這有助Intel克服財務壓力、追趕競爭對手如台積電。
- 政府則不是白給錢,而是換取Intel的股份,變成「股東」,這是川普政府「不尋常干預企業」的策略之一。政府持股是被動的(無董事會席位),但在某些股東投票時有影響力。
- 簡單說,這就像政府說:「我們本來要給你補助錢,現在改成買你的股份,你拿錢擴廠,我們拿股份分紅或影響力。」這樣,100億美元是「流入」Intel的資金,同時讓政府取得10%的「所有權」。
3. 為什麼會有這種協議?背景與影響
- 背景:Intel近年面臨挑戰,包括技術落後、財務壓力大,無法輕易籌資建廠。川普先前批評Intel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新聞中譯為陳立武)有利益衝突,這次協議有助修補關係。同時,這符合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推動本土製造。
- 類似案例:新聞提到,這不是孤例。政府也與Nvidia(輝達)達成協議(出售中國版晶片但繳15%銷售額給政府)、MP Materials(稀土礦業,政府成最大股東)、甚至US Steel收購案(政府獲否決權)。這些都是政府透過股權或條件「介入」企業,目的是國家安全與產業支持。
- 爭議:批評者擔心這會增加企業風險,讓政府過度干預私人企業;但支持者認為,沒有政府錢,Intel難以競爭(如投資組合經理摩根所說,Intel需跟上台積電技術)。
總結來說,「100億美元」是政府給Intel的投資資金,用來換取10%股權,這不是Intel付錢給政府,而是反過來。新聞中川普的表述可能造成誤解,但從協議本質看,這是政府用補助轉股權的方式,支持Intel同時獲利。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