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就耳聞洛杉磯有位台美人木雕家,他所雕刻的作品不管是動物、人物造形都是栩栩如生,賦予作品新的生命銓釋與美感,記者有幸在台美藝術協會成立25年特展上,遇到這位心儀已久的素人木雕家,鄭炳全博士與他近期作品(如圖1),趁機馬上邀約做專訪,鄭博士爽快應允,特別整理出這次專訪以享鄉親:


鄭博士是台灣嘉義人,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當講師三年後,1970年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研讀天然藥物博士學位,是專種大麻的前輩呢(與美國農業部合作的計劃,是合法的喔!),2009年(68歲)退休後開始接觸木刻,又因家後院的百年大樟樹(圖2)修枝後留下多段的木頭,心想如何好好運用它,參加Santa Anita Wood Carvers從頭學起,磨刀,選木頭,構圖,選刀具,磨平,上亮光漆或塗色,大小件作品一一完成(圖3),平均一件木雕花費的時間,包括資料收集、構圖並動刀完成至少半個月,甚至五六個月精力。


聖蓋博谷僅Glendale 及Arcadia 有wood carving club,近年甚少人以木雕當hobby,華人更是鳳毛麟角,鄭博士木雕十年還樂此不疲,年年有新作品展出。每次他找好雕刻目標後,會觀察對象搜集各種角度、神情的照片,仔細推敲構圖後再執刀,譬如想刻台灣水牛,回台灣時四處找水牛,回美國後感嘆沒有找到水牛的芳蹤,只好看照片依樣畫葫蘆,水牛刻好後朋友們都說他刻的水牛太幼齒了,因為老水牛的背頸部會有隆起,他又抱著打死不退的牛脾氣再刻了一隻力壯的水牛(圖4)!

鄭博士的得意作品,例如「孤獨的人」(圖5)在鏤空的胸部刻出一個大心(表示虛心)孤獨的坐著沈思,禪意十足,他還自嘲從事木雕真的很孤獨啊!還有舞蹈家Martha Graham 的「悲傷Lamentation舞者」(圖6)(參考的照片是由一位日本攝影家所拍攝)她是現代舞的首創者,1970 年台灣的現代舞教父林懷民就投入她的門下,另外宜蘭的許芳宜,桃園的簡佩如兩位小姐也是她的門生。另外「祈禱的手」(圖7)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十六世紀初德國農村有一對貧窮兄弟都喜歡繪畫,但是經濟上不允許讓兩兄弟一起去紐倫堡追求藝術理想,所以哥哥就自願留在農村工作讓弟弟先去,四年後,弟弟功成名就榮歸故里要換哥哥去追夢,結果哥哥拒絕了,他說:「你看我這雙粗糙的雙手再也不適合拿筆了,您的成功我已心滿意足!」兄弟之情真令人感動啊!


「水泥管裡的讀書小孩」(圖8)也是依小時候的記憶所刻,吸引每個觀賞者的美好回憶!更厲害的是一段彎曲樟木經他苦思之後雕成「引風展翅的老鷹」(圖 9)還特意保留斑駁的樟樹皮當老鷹頭翅膀背面,蒼勁十足,更顯出猛鷹展翅威風!


另一件頭像「佛蘭克林」世界首位發現電的科學家,開國元老,在美國$100紙幤上就有他的肖像(圖17) 。

每一件木雕作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鄭博士如數家珍侃侃而談,我看三天兩夜也講不完,趕快再多介紹幾件精品以分享讀者:一件戴帽的人頭雕像,細看之下才發現那像猶太人頭頂上小帽原來是利用樟木年輪巧妙的佈局看來就像小帽子,真絕!(圖10 ),鄭博士他目前正進行一件「貝多芬」頭像,(只參考幾張照片而已!)(圖11)他還自豪的介紹他自建的六角涼庭(其實是他冬涼夏暖的木雕工坊!)(圗12)還有蘭園小溫室,種蘭花是鄭夫人的怡情嗜好,旁邊就是那棵百年樟樹髙聳入天。



一面聼著鄭博士談他的木雕創作心得,欣賞心儀已久的作品,當然也忙著拍照,心想應該再挖點內幕來分享讀者………..
鄭博士熱心公益,從善不落人後,1987年在摯友陳惠亭、謝聰敏引薦之下,參與籌備純台灣人的報紙 – 太平洋時報,慷慨捐輸,還當第一任社長。

還有當他北醫畢業時,書法家的父親鄭來成先生(圖13)寫了屈原勉勵的字句「美不由外來兮名不虛作,孰不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獲。」(圖 15),赴美國時又寫了勵志文「靜神養氣精研藥理清心寡慾珍重身體巧熟語言尊師敬禮謙恭和藹快樂觀止」(圖15)短短數語道盡了長輩的關愛,仔細品味真是心有戚戚焉!

鄭博士精通藥理專業,喜歡寫作曾任台美人筆會會長,三十年前利用閒暇將藥局實際經驗與健康生活,寫出一篇篇的「葫蘆週記」刋登在太平洋時報,新亞週報與台灣公論報連載,甚至台灣藥報也轉載,關心造福大衆健康,歷經9年的筆耕,最後付印成四冊,(圖16)共有一本「實用天然藥物」三本「醫藥與生活」。
與鄭博聊天一個多小時意猶未盡,相約下次再做一次長談,多挖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與大家分享! 鄭博士平易近人,樂善好施,凡是公益只要有空就像台灣水牛任勞任怨,勇往直前。
施閎騰(Kevin Stevanus)林尚甫(Steve Lin)於2019 Temple C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