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經貿協商複雜耗時 川普常放大協議內容 可能僅是原則、框架或初步協定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7/9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紐約8日專電)全球主要國家過去得花長時間進行經貿談判,數年之後才可能有結果。談判結論未必是正式協議,可能僅是原則、框架或初步協定。「紐約時報」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常過度使用與擴大解釋經貿協議,所謂達成協議僅是他個人的期待。

汽車、晶片與農產品涉及日本與韓國廣大製造業與農業就業人口,兩國與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進行多輪談判卡關,8月1日輸美產品恐將面臨25%高關稅;日韓仍不放棄在期限內與華府磋商,川普也說並非一定無法改變,持開放態度。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出,什麼是「貿易協議」近期是個弔詭問題。對川普來說,所謂的協議大概就是他說了算。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主要貿易國家的傳統經貿協議內容通常有數百頁,需要多年協商才能完成,但川普和財經幕僚把兩國有限度的承諾就當成協議,甚至超前公布。

例如5月公布與英國的「框架」僅有幾頁內容,當中許多內容必須繼續談。美國官員宣布時,兩國官員還在談判桌上就困難事項爭論。

所謂與越南達成的協議,除了越南對美開放市場與零關稅,美方對越南輸美製商品將徵收20%關稅外,相關內容至今付之闕如。川普稱這是兩國攜手合作的偉大協議,紐時指僅是兩國元首「同意握手」。

至於川普聲稱美中達成協議,也僅能說是兩國關稅戰暫時停火,情況回到原點。美中雖經兩輪高階談判、元首視訊會議與大量工作層級官員的溝通,但達成貿易協議通常會調整國家間的互動規則,如今美中暫緩高關稅也僅是回到現狀,不是協議。

川普開口閉口就稱達成「協議」,但協議需各方同意全部內容。他在9日公開直播的內閣會議還是提到達成協議,實則是美方單邊同意的內容,其他國家未必有共識,他在個人社媒貼文通知各國政府的新關稅也是如此。

「協議」已成川普的口頭禪,經常被擴大解釋。例如2019年首任期間,美國與日本僅達成不包括汽車、乳製品與稻米在內的有限度協議,但還是被官方形容成重大進展。

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總體經濟項目副總裁林希康(Scott Lincicome)在紐時指出,美國由4月開始,得與多國政府快速達成極為複雜、難以執行的貿易協議,這是不可能的;川普還得關切施行高關稅最糟狀況下的市場反應,因此關稅再延後至8月1日無須感到意外。

報導指出,美國與印度、歐盟可能近期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或簡單的初步草案,但不是全新的完整經貿協議。(編輯:陳承功)1140709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