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編輯部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近百日,簽署了130項行政命令,這個數字不僅創下歷史紀錄,更揭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執政模式。這些命令推翻前任政府的政策基石,深入文化戰爭,懲罰政治對手,甚至干預吸管和蓮蓬頭等生活細節。然而,面對這樣的權力擴張,共和黨人和國會議員卻顯得無能為力,無法對川普的行為提出有效質疑,這種失能加劇了民主制度的危機,讓人不禁問道:如果這不是獨裁,甚麼才是獨裁?
行政權力的極致擴張
川普的行政命令數量之多、範圍之廣,令人震驚。從廢除拜登的67項行政命令,到關閉教育部、削減聯邦機構經費,再到將聯邦服務部門置於科技大亨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監督,這些舉措顯示出對行政權力的極致運用。相較於傳統上行政命令用於細部政策調整或緊急情況,川普的做法更像是繞過國會,直接重塑國家治理結構。指示司法部不執行州的氣候變遷法律,挑戰聯邦與州權的平衡;將教育部職能轉移至各州,則顛覆了聯邦在教育政策中的角色。這些行動不僅削弱聯邦政府的統一性,更讓人懷疑是否在為個人意志凌駕制度鋪路。
文化戰爭與意識形態清算
川普的命令中有近四分之一聚焦於文化戰爭,特別是對「多元、公平及包容」(DEI)理念的全面反對。從禁止跨性別者從軍、消除「性別認同」概念,到指定英語為官方語言,這些政策加深了社會的兩極化,試圖重塑美國的價值觀。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看似是愛國主義的象徵,實則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強加,抹去多元文化的痕跡。更令人不安的是,川普利用行政命令懲罰政治對手,撤銷前政府官員的安全許可、鎖定對手律師事務所的聯邦合約,這些舉動帶有明顯的報復色彩,與民主制度的制衡精神背道而馳。
國防部長的失誤與共和黨的沉默
川普的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因在非安全訊息應用程式Signal上洩露敏感軍事計畫,引發了重大爭議。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赫格塞斯不僅在包含記者的群組中分享了對葉門胡塞武裝的攻擊計畫細節,還在另一個包含其妻子、兄弟和私人律師的群組中洩露類似資訊。這些行為可能危及美國軍事人員的生命安全,若是低階軍官犯下此類錯誤,可能早已面臨革職甚至刑事指控。然而,赫格塞斯至今未受問責,川普甚至公開表示他「做得很好」。
更令人震驚的是,共和黨人和國會議員對此幾乎毫無作為。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傑·威克(Roger Wicker)雖然批評赫格塞斯的行為為「新手錯誤」,但隨即表示他「將成為一位出色的國防部長」。除了少數共和黨人如眾議員唐·培根(Don Bacon)公開要求赫格塞斯下台,多數共和黨人選擇沉默,顯示他們不願因質疑川普而招致政治報復。這種對國家安全議題的漠視,凸顯了共和黨在川普面前的無能與怯懦。
共和黨的失能與民主危機
共和黨人與國會議員的失能並非僅限於赫格塞斯事件。面對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發經濟混亂,他們同樣選擇袖手旁觀。《華盛頓郵報》指出,共和黨人在川普的經濟與國家安全政策引發危機時,缺乏勇氣公開質疑,顯示他們更重視政治忠誠而非國家利益。 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國會的監督職能,也讓川普的權力得以無限制擴張。當一個領導人可以通過行政命令輕易推翻前任政績、改寫文化價值、懲罰對手,甚至干預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而國會卻無力制衡時,民主的根基何在?
瑣碎命令與全面控制
川普的部分命令看似瑣碎,如取消塑膠吸管禁令或放寬蓮蓬頭水壓限制,但這些細節反映了一種執政風格:通過干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強化個人意志的影響力。從宏觀的政策轉向到微觀的生活規範,川普的行政命令試圖無所不包,這種全面控制的企圖,正是獨裁傾向的典型表現。共和黨人的沉默,無疑為這種傾向提供了溫床。
民主的警鐘
川普的支持者或許認為,這些行政命令是對「讓美國再次偉大」承諾的兌現,是對官僚體系的必要清理。然而,當國防部長的重大失誤未受問責,當國會議員因恐懼川普的報復而不敢發聲,當行政權力無限擴張而無人制衡時,民主的制衡機制何在?國會的立法權、司法的獨立性,以及公民的多元聲音,是否還能有效約束這種權力集中?獨裁並非一夜之間形成,而是通過權力的逐步集中、對異議的系統性打壓,以及對公共生活的全面掌控而實現。川普的百日執政,連同共和黨人的失能,為美國敲響了警鐘。如果這不是獨裁的雛形,那麼,甚麼才是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