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編輯部
近日,美國共和黨眾議員譚妮(Claudia Tenney)提出一項法案,建議將6月14日——唐納德·川普的生日暨美國國旗日——定為聯邦假日,以表彰川普作為「美國黃金時代的奠基者」。這項提案延續了共和黨內一系列對川普的個人崇拜立法,如允許其擔任三屆總統、將其頭像刻上總統山等,令人不禁聯想到歷史上那些以權勢或個人魅力獲得極端尊崇的人物。清朝末年的權宦李蓮英,作為慈禧太后的寵信,以一人之力左右朝政,堪稱這種現象的經典例證。美國如今的川普熱,與李蓮英式的奉承文化何其相似,背後折射的是一種對權力與個人崇拜的歷史輪迴。
李蓮英並非孤例。放眼世界各國歷史,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在古羅馬,皇帝尼祿(Nero)曾被元老院與民眾奉為「地上之神」,其生日被設為公共節日,甚至在他死後仍有追隨者試圖復辟其形象。尼祿以奢靡與暴虐殘酷聞名,卻因其對藝術的熱衷與對部分民眾的慷慨,贏得了一批死忠支持者,這與川普的支持者將其視為「黃金時代奠基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尼祿的統治最終以暴政與混亂告終,他的神化也成為後世笑柄。
再看近代,俄羅斯的斯大林(Joseph Stalin)同樣被塑造成「人民之父」。他的生日被蘇聯官方大肆慶祝,宣傳機器將其描繪成無所不能的領袖,甚至連自然災害都被說成是他「試煉人民」的手段。斯大林的崇拜在蘇聯達到頂峰時,連科學家都得附和「領袖意志」來調整研究方向,這與今日美國部分人士對川普的盲目追捧如出一轍。然而,斯大林死後,其形象迅速崩塌,暴露出個人崇拜背後的空洞與荒謬。
在亞洲,北韓的金氏家族提供了更鮮明的當代案例。金日成與金正日的生日被定為國定假日,官方宣傳將他們描述為國家的救世主,甚至編造神話,如「雙虹降生」或「冬日花開」來神化其出身。這種極端的個人崇拜不僅壓抑了理性思考,也讓北韓社會長期停滯,成為國際社會的異類。川普的「聯邦假日」提案雖未達此極端,但其背後試圖將個人凌駕於制度之上的意圖,卻與此類案例暗合。
歷史一再證明,個人崇拜往往是權力失衡的徵兆。李蓮英依附慈禧,得以橫行朝野,但清廷最終難逃覆亡;尼祿、斯大林、金氏家族的例子則顯示,當一個人的意志被無限放大,制度與民意往往淪為陪襯,社會也難以長久穩定。美國作為現代民主制度的標杆,如今卻出現將川普奉為「聖人」的傾向,這不僅令人擔憂其民主根基的穩固性,也讓人質疑:當權力與個人崇拜交織,美國是否也在重蹈歷史覆轍?
譚妮的提案或許只是政治表態,但其象徵意義不容忽視。美國並非沒有自己的「李蓮英」,只是形式不同罷了。川普能否真正成為「黃金時代」的奠基者,歷史自有公斷。然而,從古羅馬到北韓,無數先例提醒我們:過度的個人崇拜,往往是輝煌的假象,而非真正的偉大。美國若想避免這樣的結局,保持制度的理性與平衡,才是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