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眾院議長「國會可撤掉法院」說法的危險性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3-26 編輯部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邁克·強生(Mike Johnson)近日警告,國會擁有裁撤整個聯邦地區法院的權力,並可能通過立法限制法官發布全國性禁制令,以回應他所謂的「激進」司法行為。此言論一出,立即引發激烈爭議。雖然從憲法技術層面看,國會確有管理下級法院的權力,但這種公開威脅卻潛藏深遠危險,不僅威脅司法獨立,更可能動搖美國三權分立的民主根基。

一、對司法獨立的直接挑戰

司法獨立是美國憲政體系的基石,旨在確保法官能依據法律而非政治壓力作出裁決。強生將全國性禁制令稱為「危險趨勢」,並暗示國會可通過裁撤法院或限制法官權限來「矯正」這一行為,這無異於將司法權置於立法權的掌控之下。若國會能因不滿特定裁決而解散法院或剝奪其職能,法官將被迫在判決時考慮政治後果,而非純粹依據法律與事實。這不僅削弱司法對行政權的制衡,更可能讓法院淪為政治工具。

歷史上,美國曾多次依賴司法獨立來保護公民權利,例如1954年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推翻種族隔離政策。若當時國會能以「撤掉法院」相威脅,這樣的里程碑裁決或許無從實現。強生的言論若付諸行動,可能開啟一個危險先例,讓司法成為黨派鬥爭的犧牲品。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二、加劇政治極化與制度不信任

美國當前政治極化已達頂峰,兩黨在政策與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愈發不可調和。強生的提議顯然針對阻礙川普總統議程的法官,這一黨派色彩濃厚的動機無疑會進一步撕裂社會。若共和黨真的推動相關立法,民主黨勢必強烈反擊,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已表達憤怒,稱「光想到取消法院經費就覺得生氣」。這種對抗不僅讓立法難以實現,更可能讓民眾對政府各部門失去信心。

更危險的是,這種言論可能加深公眾對司法系統的懷疑。當民眾聽到國會可以「撤掉」不合意的法院,他們可能開始質疑法官的公正性,甚至認為法律不過是政治博弈的延伸。這種信任危機一旦形成,將長期損害美國法治的公信力。

三、權力制衡的潛在失衡

三權分立旨在確保立法、行政、司法三者相互制衡,防止任何一方獨大。國會固然有權設立和管理下級法院,但這一權力應服務於公共利益,而非成為報復工具。強生聲稱要「制衡」法院,但其言論更像是試圖讓立法與行政聯手壓制司法。若此類行動成功,行政權可能因缺乏司法監督而過度膨脹,尤其在川普這樣的強勢領導風格下,政策推行將更少受到法律約束。

雖然強生後來澄清這不是威脅,而是「表明國會權力」,但這種說法本身就具有恐嚇意味。它暗示國會隨時可動用憲法權力改變遊戲規則,這種「槍口下的制衡」已偏離三權分立的初衷。

四、國際影響與民主示範的削弱

作為全球民主的標杆,美國的制度動向備受矚目。強生的言論若演變為實際行動,可能被威權國家借鑒,用以正當化對司法的打壓。例如,波蘭和匈牙利近年通過改組法院削弱司法獨立,都曾引發國際批評。若美國也採取類似舉措,其道德制高點將蕩然無存,削弱其在國際上推動民主與法治的影響力。

強生「國會可撤掉法院」的說法或許只是政治表態,但其潛在危險不容忽視。它挑戰司法獨立,加劇政治對立,威脅權力制衡,甚至可能損害美國的國際形象。美國憲政體系的韌性或許能阻止這種極端情景發生——最高法院、參議院及選民都可能成為防火牆——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此掉以輕心。歷史證明,民主的崩解往往從小裂縫開始,而強生的言論無疑敲響了警鐘。唯有警惕並捍衛三權分立的原則,美國才能避免滑向權力失衡的深淵。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