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川普第二任期 軍事與經濟決策的雙重風險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9-05 編輯部

在2025年9月,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的第二任期已進入第八個月,卻接連曝露出嚴重問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川普在2019年第一任期內批准一項高風險的海豹部隊對北韓秘密登陸任務,導致任務失敗並射殺北韓船員;同時,中央社綜合外電報導顯示,其第二任期的經濟政策——包括高關稅、大規模驅逐移民及聯邦裁員——已造成就業市場疲軟、通膨壓力上升。這些事件看似分屬軍事與經濟領域,實則反映出川普領導風格的核心缺陷:高風險決策、直覺主導、忽略警告,以及對權力制衡的輕視。本文將綜合這兩部分,剖析川普的領導模式及其潛在後果,評估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與經濟穩定性的衝擊。

軍事決策的冒險主義:北韓任務的教訓

《紐約時報》揭露的2019年海豹部隊行動,是川普批准的最高機密任務,旨在安裝電子竊聽設備以攔截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通訊。行動發生在川普與金正恩峰會前夕,若成功可為外交提供情報優勢,但風險極高:一旦曝光,可能引爆核武衝突或人質危機。結果,任務因北韓事先得知情報而失敗,美軍在岸邊遭遇船隻,射殺船上人員後撤離。這不僅未達成目標,還可能違反國際法,並未向國會報告,涉嫌繞過監督機制。

川普在此事件的責任顯而易見。他作為三軍統帥,擁有批准特別行動的權力,但其決策顯示出對風險的低估。報導指出,任務需總統親自核准,卻忽略了情報洩露的可能性——北韓船隻的出現證明美方情報系統有漏洞。川普的領導風格在此展露無遺:追求高回報的「大膽」行動,卻缺乏細膩的風險評估。這類冒險主義不僅危及士兵生命(雖為自衛射擊,但導致無辜死亡),也損害美國的國際形象。若此類行動曝光,可能激化美朝關係,甚至影響全球核不擴散努力。從道德層面,川普需對隱瞞事實負責,未向國會說明更凸顯其對民主制衡的漠視,這在美國政治中被視為權力濫用。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經濟政策的反效果:就業疲軟與通膨危機

轉向經濟領域,中央社報導顯示,川普第二任期的政策已導致勞動市場停滯。2025年8月就業僅新增2萬2000個職位,失業率升至4.3%,創近四年新高;6月數據更下修為淨減少1萬3000人,為疫情以來首次負成長。核心問題在於高關稅(對多數進口商品加徵10%或更高)、大規模驅逐移民及聯邦裁員,這些政策旨在「美國優先」,卻適得其反。

高關稅推升企業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通膨加速;驅逐移民造成勞動力短缺,影響農業與服務業;聯邦裁員則連帶拖累民間就業。報導引述經濟學家達科的分析,企業陷入「高成本與需求減少的夾擊」,走向停滯性通膨。川普因不滿7月疲軟數據,甚至開除勞工統計局局長,顯示其試圖操控敘事,而非解決問題。這與其競選承諾「加快經濟成長、降低物價」背道而馳,預計2025年下半年GDP成長低於1%,遠遜於前任拜登時期的2.8%。

川普在此的問題在於政策設計的矛盾性與執行不穩定。他無視經濟學家警告(如16位諾貝爾得主預測關稅將重燃通膨),堅持保護主義,導致市場不確定性飆升。這種決策模式反映出其個人主義:依賴直覺而非專家意見,優先政治紅利(如兌現反移民承諾)而忽視長期後果。

共通缺陷:領導風格的系統性問題

綜合軍事與經濟事件,川普的領導困境源於幾個共通點。首先,高風險偏好:北韓任務追求情報優勢,經濟政策追求貿易保護,均忽略潛在失敗成本——前者導致死亡與外交危機,後者引發失業與通膨。其次,直覺主導與忽略警告:報導顯示,川普對不利數據(如就業報告)持懷疑態度,甚至開除官員;顧問團隊雖有多元意見(如財政部長貝森特警告財政風險),但其忠誠導向的選人機制壓抑異議。外部專家(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多次預警,卻未被採納。這與北韓任務的情報漏洞類似,顯示川普決策過程缺乏科學依據。

第三,對制衡機制的輕視:軍事行動未向國會報告,涉嫌違法;經濟政策反覆(如關稅多次調整),加劇不確定性。這些問題放大其領導風格的缺陷——川普視自己為「天才穩定者」,卻往往製造混亂。從歷史看,其第一任期已見端倪(如2018年貿易戰導致股市波動),第二任期則更為嚴重,影響美國全球領導力。

結論:川普需反思與調整

川普的軍事與經濟決策,凸顯其領導模式的雙重危機:短期冒險換來長期代價。北韓任務的失敗警示軍事領域的風險,經濟政策的失誤則暴露國內治理的漏洞。若不調整——如廣納專家意見、加強國會監督——美國可能面臨更大挑戰:外交孤立與經濟衰退。作為總統,川普擁有廣泛權力,但責任相應重大。未來,是否能從這些事件中學習,將決定其遺產。公眾與國會應加強監督,確保決策不淪為個人意志的工具。否則,美國的「偉大復興」恐成空談。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