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再自詡為「談判高手」,宣稱能以個人魅力與高壓策略解決國際危機。他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峰會前夕接受福斯新聞電台(Fox News Radio)訪問時表示,若與普丁的會晤進展不順利,他不會聯繫任何人;若談判順利,他將致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及歐洲領導人,並預估失敗可能性為25%。他還提到,若峰會成功,將舉行第二場會議,邀請普丁與澤倫斯基共同參與。然而,川普與普丁八月十五日的會談結果卻偏向俄羅斯立場,而且對他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誇張言論也引發質疑,讓外界擔憂其談判能力,並對台灣的未來構成潛在風險。本文將分析川普的談判模式、其與普丁及習近平互動的可能後果,並探討台灣如何應對大國博弈中的挑戰。
川普的談判風格:誇大與妥協的矛盾
川普的談判策略以高調宣傳、威脅施壓與追求短期成果為核心。他聲稱習近平承諾「只要我在位就不會犯台」,並表示若自己當年執政,俄烏戰爭不會發生。這些言論旨在塑造其強勢領袖形象,卻缺乏實質證據支撐。例如,中國對台政策由長期戰略與內部政治驅動,難以僅因川普個人而改變;俄烏戰爭的複雜成因,也非單一領袖能輕易阻止。川普的誇大修辭雖能吸引國內支持者,卻在國際談判中顯露局限。
在與普丁的會談中,川普的立場明顯偏向俄羅斯,考慮接受俄方保留克里米亞及部分占領區的條件,這與烏克蘭及歐洲盟友的期待背道而馳。這種妥協顯示川普可能為了快速兌現競選承諾(如結束俄烏戰爭)而犧牲盟友利益。普丁利用軍事行動與能源牌增加談判籌碼,使川普陷入被動,難以展現真正的「談判高手」能力。這一模式令人擔憂:若川普未來與習近平談判,是否也會為了短期利益而在台灣問題上讓步?
「雅爾達2.0」的隱憂與台灣的風險
外界對川普與普丁會談的質疑,部分源於對「雅爾達密約2.0」的擔憂。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中,美英蘇在未邀請小國的情況下瓜分勢力範圍。如今,若美俄達成某種妥協(如允許俄羅斯保留部分烏克蘭領土),可能為中國對台行動提供先例。中國近期試圖參與烏克蘭維和,推動以習近平、川普、普丁為核心的「新三巨頭」秩序,若成真,將對台灣構成重大威脅。
川普與習近平的未來談判,可能進一步放大台灣的風險。川普對台灣的支持多為交易性質(如軍售),而非無條件的戰略承諾。他曾表示台灣應支付更多「保護費」,顯示其對台政策帶有條件性。若中國提出經濟誘惑(如降低關稅)或地緣政治交換(如支持美俄妥協),川普可能在台灣問題上妥協,例如減少軍售、限制台灣國際參與,甚至在台海衝突時保持中立。最糟情景是中美達成某種模糊的「一中政策」強化版,犧牲台灣的自主性。
台灣的應對之道:自主與多元化的平衡
面對川普談判風格的不確定性與大國博弈的風險,台灣需採取主動策略,降低被出賣的可能性:
- 強化國防自主:加速國產武器研發(如潛艦、飛彈),提升全民防衛能力,減少對美國軍售的依賴。強大的自我防衛是避免成為交易籌碼的基礎。
- 多元化外交:深化與日本、澳洲、歐盟等國的合作,爭取加入CPTPP或與AUKUS盟友建立軍事與情報聯繫,分散對美依賴的風險。
- 經濟韌性:推動「新南向政策」2.0,加強與東南亞、印度等國的經貿關係,鞏固半導體等關鍵產業的全球供應鏈地位,提升台灣的戰略價值。
- 內部團結與國際宣傳:凝聚跨黨派共識,抵禦中國的統戰壓力;同時向國際社會強調台灣的民主價值與地緣重要性,爭取更多道義支持。
結論
川普的「談判高手」形象在俄烏問題上的表現已顯露裂痕,他與普丁的妥協傾向令人擔憂未來與習近平談判時可能出賣台灣。雖然台灣在地緣政治與經濟上仍具重要價值,但不能過分依賴川普的口頭承諾。面對大國博弈的不確定性,台灣需以國防自主、外交多元化與內部團結為核心,積極應對潛在風險。只有提升自身實力並靈活應對國際局勢,台灣才能在動盪的全球秩序中確保安全與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