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編輯部
.jpg)
美國川普政府於2025年8月5日宣布終止22項mRNA疫苗的聯邦合約,此舉由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主導,總價值近5億美元(約新台幣151億元)。這項決定被宣稱是基於對mRNA技術安全性的疑慮,以及其未能有效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如COVID-19與流感。然而,這一政策轉變不僅忽略了mRNA疫苗在過去疫情中拯救無數生命的貢獻,更暴露了決策的短視與潛在危險。以下將詳細剖析此決定為何短視,並探討其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同時參考公共衛生專家與可靠來源的觀點。
mRNA技術的成就與重要性
mRNA疫苗技術雖然研發數十年,但真正嶄露頭角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透過川普政府第一任期的「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該技術從實驗室迅速轉向大規模應用,成為人類對抗病毒的革命性工具。與傳統疫苗不同,mRNA疫苗不使用減毒或滅活病毒,而是將遺傳指令注入細胞,讓身體自行產生病原體的無害仿製品,從而訓練免疫系統。這一機制不僅加速了疫苗開發速度,還證明其在減少重症與死亡率方面的卓越效能。
例如,在COVID-19疫情高峰期,mRNA疫苗如Moderna與Pfizer的產品,成功將嚴重住院與死亡風險降低超過90%。 這項技術的先驅Katalin Karikó與Drew Weissman更因此獲得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表彰其貢獻「在現代史上對人類健康最大威脅之一的疫苗開發中,達成前所未有的速度」。 如今,政府卻以「未能有效預防感染」為由擱置計畫,這忽略了呼吸道病毒疫苗的現實目標:並非完全阻擋感染,而是減輕症狀與防止重症。沒有任何呼吸道疫苗(如流感或RSV疫苗)能提供持久的無菌免疫,這是科學常識。
短視之處:忽略未來疫情準備與技術潛力
擱置mRNA計畫的決定極其短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mRNA技術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快速適應性。病毒如COVID-19或禽流感(H5N1)經常突變,傳統疫苗需數月甚至數年調整,而mRNA疫苗可在數週內更新配方。這在面臨新興疫情時至關重要。目前,H5N1禽流感已在美國乳牛場爆發,感染逾70人,專家警告若病毒演化為人傳人,可能引發大流行。 終止如Moderna的禽流感mRNA疫苗開發,等同放棄了快速回應的利器。
其次,此決定浪費了納稅人的先前投資。許多計畫已進入後期階段,政府雖表示會保留部分以「維護投資」,但整體風向轉移至「更安全」的傳統平台,將延遲創新。公共衛生專家如明尼蘇達大學的Mike Osterholm指出,mRNA的快速生產潛力在新型疫情中「至關重要」,他稱此決定是其50年生涯中最危險的公共衛生抉擇。 費城兒童醫院的Paul Offit也批評,在禽流感疑慮揮之不去之際,這是「過於短視」的行為。
最後,從全球視角看,這將削弱美國在生物安全領域的領導地位。其他國家如南非與阿根廷正透過世界衛生組織推動mRNA疫苗研發,若美國退場,可能導致疫苗供應鏈依賴外國,增加地緣風險。 這不僅是科學倒退,更是戰略失誤。
危險之處:威脅公共衛生與基於錯誤信息的風險
更嚴重的是,此決定的危險性。甘迺迪部長長期以來對疫苗持懷疑態度,甚至曾散播COVID疫苗「最致命」的錯誤信息,儘管大量研究證明mRNA疫苗安全且副作用罕見(如心肌炎發生率遠低於COVID本身)。 政府聲稱「數據顯示未能有效預防感染」,但這是對科學的誤解:疫苗目標是減輕嚴重後果,而非零感染。 這種基於偏見的決策,可能放大反疫苗情緒,導致疫苗接種率下降,進而引發可預防疾病的爆發。
專家警告,此舉將「削弱國家對未來生物威脅的防禦」,如前BARDA主任Rick Bright所言,這是「巨大戰略失敗,將以生命損失來衡量」。 在X平台上,感染症醫師Jake Scott也批評,這是對疫苗學的「基本誤解」,犧牲了已證明有效的平台。 此外,終止計畫影響Moderna、Pfizer等公司,可能導致產業創新停滯,延緩對癌症或其他疾病的mRNA應用。
從社會層面看,這可能加劇公眾對科學的不信任。甘迺迪已重組疫苗顧問委員會,移除專家並引入反疫苗觀點,這進一步侵蝕機構公信力。 若另一場疫情來襲,美國的回應能力將嚴重受損,潛在死亡人數可能成倍增加。
呼籲理性回歸科學
擱置mRNA計畫的決定不僅短視,忽略了技術的適應性與未來潛力,更危險地威脅公共衛生安全。基於誤信息而非證據的政策,將付出高昂代價。政府應重新評估,傾聽如Osterholm與Offit等專家的聲音,恢復對mRNA的投資,以確保美國在下一次健康危機中站穩腳跟。科學進步不應屈從於政治偏見,否則,我們將重蹈疫情初期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