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川普大砍菁英大學經費 正摧毀美國科研與教育根基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4-27 編輯部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展開了另一場無聲卻深遠的戰爭——對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的大規模打擊。在上週,白宮宣佈撤銷哈佛大學高達22億美元的多年期科研資助,僅僅數週前,康奈爾大學與西北大學也相繼遭遇近10億與7.9億美元的經費凍結。這不是孤立行動,而是一場系統性清算:聯邦資金正被當成政治武器,懲罰那些不合川普政府意志的學府。

這種做法,將深刻損害美國高等教育的根基,也將長期削弱美國在全球科研與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

科研與教育成為政治鬥爭的人質

這輪針對菁英大學的聯邦經費凍結,表面上打著整頓意識形態偏見、回應校園巴勒斯坦抗議活動管理不善的旗號,實則是赤裸裸的政治報復。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開始外溢到氣候科學、疫苗研發、性別平權等領域,試圖用預算剪刀,重新塑造美國科研方向。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超過百所大學在4月22日發表聯合聲明,譴責這種以公共科研資金作為施壓工具的行徑。聲明語氣雖溫和,但意涵堅決:大學可以接受建設性改革與合法監督,但不能接受將教育與科研變成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美國學術強權的建構不是偶然

從大蕭條時期到冷戰競賽,美國政府對高等教育與科研的長期投資,才造就了今日世界頂尖的創新體系。1958年《國防教育法》的通過,更是確立了聯邦政府與高校之間的緊密合作,讓美國在航太、生物醫學、資訊技術等領域領先全球。

即使在今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料仍顯示,聯邦政府資助占高校科研與開發支出的55%,相當於600億美元。沒有這樣的公共投入,就不會有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的全球聲譽,也不會有疫苗革命、人工智慧浪潮或登月壯舉。

如今,川普政府卻以意識形態之名,試圖摧毀這套歷經數十年累積的制度遺產,後果將遠比白宮所預想的更為慘重。

捐贈基金並非萬能救命繩

不少人誤以為,像哈佛這樣擁有532億美元捐贈基金的學校,不需要依賴聯邦資金。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絕大部分捐贈基金都是「限定資金」,必須依捐贈人指定用途使用,僅可用於特定的獎學金、教職設立或專案研究。其次,這些基金運作以資本保值與長期增值為主,並不設計為應付突發預算危機的靈活資金池。

新冠疫情期間,即使是最富有的大學,也不得不裁員、凍結薪資、關閉學院,因為資金受到嚴格限制。今天面對川普政府的資金斷流,情況只會更糟。

學費與各類輔助收入(住宿、餐飲、授權收入)本來就不足以支撐精英大學的重型科研架構,聯邦資金一旦中斷,連帶影響的將是數以萬計的研究人員、博士生與創新項目。

科研版圖正在即時重塑

川普政府這波打擊已經產生實質後果。哈佛醫學院開始準備裁員,公共衛生學院已經關閉兩個研究設施。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醫學院宣佈凍結支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預算被提議削減40%,NASA的科學預算可能腰斬一半。

這不只是幾所常春藤盟校的問題。無數仰賴聯邦資金的小型院校與專業科研機構,也將在這場風暴中元氣大傷。地方創新將受挫,區域經濟將下滑,整個國家的知識生產力與未來競爭力將不可避免地流失。

教育與科研,不能成為意識形態的戰場

一個國家可以短暫靠民粹贏得選票,但絕不可能靠打壓教育與科研贏得未來。川普政府此舉,無異於在砍伐孕育美國繁榮與力量的根基樹林。當資金凍結、人才流失、創新停滯的惡果逐漸浮現時,美國社會將付出沉重且難以逆轉的代價。

今天,受害的是哈佛、康奈爾和西北大學;明天,受害的將是整個美國。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