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民黨別再鬧了,美牛美豬與基改禁令都是假議題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4-11 編輯部

美牛美豬標示產地又被國民黨端上檯面,彷彿不標「美國產」就能保住國人健康;基改食品不能進校園的禁令,也被拿來炒作,說得好像放寬就會毒害下一代。這兩個議題被國民黨包裝成「食安危機」,實則誇大其詞,無視國際貿易現實和日常生活真相。標示產地確實是美國眼中的「非關稅貿易障礙」(NTB),基改食品也早已滲透你我餐桌。國民黨再拿「毒豬毒牛」或「基改有毒」話術煽動恐懼,不只毫無新意,更像在為政治算計添柴火,徒增社會對立。

標示產地為何是「非關稅貿易障礙」?

美國質疑台灣強制進口牛豬標示產地,認為這規定削弱其產品競爭力。標「美國產」看似保障知情權,卻可能因心理偏見讓消費者退縮,尤其在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被妖魔化後,這標籤簡直成了負面符號。標示還增加進口商成本(包裝、分類),間接提高美國牛豬的市場門檻。美國認定,這是變相保護本地產業,違反自由貿易原則。在台美貿易談判(如TIFA或潛在FTA)中,這類規定常被放大檢視,台灣若執意硬扛,可能換來更大讓步壓力,比如開放更多美國農產品。國民黨無視這現實,硬把標示捧成神聖堡壘,未免太天真。

「毒豬毒牛」老梗該退休了

國民黨最愛把美牛美豬說成「毒豬毒牛」,萊克多巴胺更是萬年箭靶。但這飼料添加劑在美國等26國合法,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的安全標準(每日每公斤體重1微克)也證實無害。美國人吃牛豬數十年,沒全民中毒;台灣自2020年開放含萊劑美豬後,檢驗數據也無異常。國民黨再拿「毒」字嚇人,科學根據何在?更諷刺的是,2012年馬政府自己開放含萊劑美牛,如今卻換他們喊得最兇,這雙標操作令人搖頭。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基改食品禁校園,另一場假議題鬧劇

同樣被國民黨拿來大作文章的,還有「基改食品不能進校園」。這禁令聽起來像保護學生,卻忽略一個現實:基改食品早已無處不在。台灣每年進口250萬噸大豆、400萬噸玉米,超過90%是基改的,化為食用油、豆腐、零食,甚至畜牧飼料。你吃碗夜市豆花、喝瓶超商可樂,可能都碰上基改成分。美國人更別說,30年來早餐麥片到披薩都離不開基改,健康數據卻無異樣。若基改真有毒,美國人豈不早就「全滅」?《學校衛生法》禁用基改午餐,象徵意義大於實效—校園外學生照吃基改零食,禁令形同「白天禁菸,晚上隨你抽」。

科學上,美國國家科學院、世界衛生組織都認為上市基改食品安全,台灣禁用校園的理由多是「以防萬一」,而非硬證據。國民黨把這議題炒成「毒害學童」,卻不提放寬禁令可能為台美貿易換來好處。這跟美牛美豬如出一轍:把科學問題扭成情緒籌碼,博取反美或反政府選票。

現實的平衡點在哪?

標示產地和基改禁令,台灣得在民意與貿易間找平衡。民眾要知情權、食安保障,無可厚非;但國際貿易講現實,過於強硬可能讓台灣在談判桌上失分。行政院長卓榮泰說要「衡平考量健康、消費習慣與國際標準」,話雖官腔,卻點出難處。台灣若想保住規定,就得在其他領域靈活,比如強化檢驗透明或爭取對等優惠,而不是一味喊「保護國人」卻不顧後果。

國民黨,別再拿假議題鬧了

美牛美豬和基改食品的爭議,早不是新鮮話題。萊克多巴胺有科學背書,基改食品融入日常,標示產地和校園禁令的貿易影響也有國際案例。國民黨一再炒作「毒豬毒牛」「基改有毒」,無非想撈政治資本,轉移焦點。與其嚇唬民眾,不如把力氣放在爭取更好貿易條件,或提升本地農業競爭力。這些,才是真對台灣有益的事。再鬧下去,國民黨不只浪費立法院時間,也讓台灣在國際顯得小家子氣。標示產地是「非關稅貿易障礙」沒錯,基改禁令也是假議題一場—承認現實不丟臉,硬裝無知才尷尬。國民黨,真的別鬧了。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