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3-04 編輯部
台積電於2025年3月3日在白宮宣布,將在美國至少投資1000億美元(總計畫達1650億美元),興建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及1座研發中心。這一舉措被川普政府視為製造業回流美國的重大勝利,然而對台灣國家安全而言,其影響卻是雙重的,既可能帶來加分,也潛藏減分風險。同時,川普刻意迴避承諾若中國侵台美國是否援台,這一模糊立場可能進一步影響台灣的戰略處境,甚至對習近平的決策構成某種信號。以下從多面向綜合分析這項投資對台灣國家安全的影響。
一、對台灣國家安全的潛在加分
- 深化台美關係,間接提升安全保障
台積電巨額投資美國,展現了台灣對美國經濟安全的貢獻,可能強化台美實質合作。川普在記者會上提及,若台灣「有事」,美國晶片產業將受「很大影響」,暗示這項投資或許能增加美國介入台海事務的意願。對台灣而言,雖然缺乏正式軍事承諾,這種經濟紐帶可能成為間接的安全槓桿,尤其在川普「交易外交」背景下,若能換取政治或軍事支持,將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 - 分散地緣風險,增強供應鏈韌性
台灣位處第一島鏈,面臨中國軍事壓力,若台海衝突爆發,集中於島內的晶片生產將成首要目標。將部分先進製程移往美國,有助分散風險,確保全球供應鏈穩定。這不僅減輕台灣單一地點的壓力,也可能促使美國因自身利益更積極維護台灣安全,為台灣提供某種間接保護。
二、對台灣國家安全的潛在減分
- 矽盾弱化,台灣戰略價值下滑
台積電作為台灣「矽盾」,其在全球高階晶片市場的獨占地位是台灣的重要籌碼。然而,若美國透過台積電投資逐步實現晶片自給,台灣的不可取代性將下降。一旦美國本土能生產最先進晶片(特別是2奈米以下製程),台灣可能失去地緣政治優勢。尤其川普「美國優先」的政策下,若台灣不再是美國不可或缺的夥伴,其安全承諾可能進一步淡化。 - 產業空洞化與技術外流隱憂
台積電此次投資不僅涉及製造,還包括研發中心,意味著技術與人才可能外流。雖然台積電強調台灣計畫不變,但耗資約新台幣3.3兆元的資金轉向美國,難免排擠國內投資。長期若台灣半導體產業鏈被削弱,經濟實力下降,將限制國防預算與軍事現代化,對國家安全構成間接威脅。 - 安全回報不明,風險未明朗化
川普未明確承諾援台,僅將中國侵台稱為「毀滅性事件」,這讓台灣付出的千億美元投資可能僅換來模糊支持。若無法談判出實質回報(如軍購或技術共享),台灣可能陷入單方面讓利的局面,無法有效轉化為安全保障。
三、對習近平決策的潛在影響
川普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並迴避援台表態,對習近平可能構成某種鼓勵犯台的動機。若北京認為美國缺乏保衛台灣的決心,且台灣矽盾因產能外移弱化,可能視此為統一的「機會窗口」,尤其在美國晶片自給尚未完全實現的過渡期。然而,川普的模糊策略與不可預測性也可能讓習近平保持謹慎,避免誤判引發全面衝突。此外,中國內部經濟壓力與國際反應(如日本、澳洲的介入)也可能抑止其行動。因此,這項投資可能短期內促使北京加大軍事威懾,而非立即犯台。
四、綜合評估與展望
台積電赴美投資對台灣國家安全的影響並非單向。短期內,它可能深化台美關係並分散風險,為安全加分;但長期看,若矽盾弱化且未換取實質保障,則可能減分。關鍵在於台灣能否將這項投資轉化為戰略籌碼,例如爭取美國高端軍武或供應鏈互助協議。若成功,則可化危機為轉機;若僅被動應對美國壓力,則可能削弱自身地位。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對習近平而言,川普的立場既是機會也是風險,他可能傾向測試美國底線而非立即攤牌。對台灣來說,這不僅是台積電的商業決策,更是國家安全的戰略考驗。政府需靈活運用外交與經濟手段,確保這千億美元投資成為安全加分的助力,而非減分的隱憂。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