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編輯部
台灣軍費增加的背景與原因
台灣的軍事預算增支背景源自多重因素,尤其是近年來區域安全環境的變化。隨著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及其對周邊地區的威脅,台灣在面對安全挑戰時感受到空前的壓力。根據分析,台灣的安全環境不僅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也受到當前國際關係的影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矛盾加劇,進一步促使台灣考慮提升其軍事預算,以確保國家安全。
在此背景下,中國的軍事擴張和頻繁的軍事演習,使台灣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國防政策與軍費支出。去年,中國軍方在台灣周邊的活動出現頻率大幅增加,給台灣帶來直接的威脅。因此,台灣政府必須針對這種日益增長的挑戰做出即時反應,這也成為增支軍費的重要原因。
此外,美中關係緊張加劇,以及美國對台軍售的承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台灣的軍事預算規劃。台灣政府致力於與美國保持良好的軍事合作,以增強自身的防禦能力。這使得台灣在提升軍事支出上,不僅考慮到自身需求,也關注到國際盟友的支持與協助。
綜上所述,台灣的軍費增支不僅是對當前安全威脅的回應,也是未來國防政策調整的一部分,反應了台灣在面對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對安全的重視和承諾。
已採購軍備的延遲及其影響
近年來,台灣在美國的要求下不斷提高國防預算,從2019年的新台幣3,200億元增至2024年的6,000多億元,增幅顯著。然而,已採購的美製軍備卻遲遲未能交付,導致台灣軍力增強計劃受阻。
這些延遲不僅提高了軍事新裝備對台灣軍方的依賴程度,還可能導致其軍事能力的短期內無法提升。當前,面對尖銳的安全威脅,台灣的國防策略需要能夠有效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然而,裝備交付的延遲使得軍事計劃盡早落實的難度加大,可能使台灣在未來的軍事行動中顯得捉襟見肘。
除此之外,軍備延遲也對國軍士氣產生負面影響。在軍事訓練中,缺乏先進的軍事裝備將使訓練效果大打折扣,軍官士兵對於裝備的實際使用藉此感受到的信心也有可能下降。這種局勢如果無法及時解決,將對台灣的整體國防體系造成潛在威脅,進而影響其政治穩定和社會信任。
美國軍武供應鏈的挑戰
美國的軍武供應鏈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產能受限,無法滿足需求
美國國防工業多年來受到軍事預算削減和市場供需變化的影響,許多軍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縮減了產能與人力配置。如今,由於俄烏戰爭、美國對烏克蘭的大量軍援,以及對印太盟友的軍事承諾,軍備需求暴增,但產能卻無法迅速擴張。
2. 全球供應鏈瓶頸
COVID-19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影響,許多關鍵零件、材料(如微晶片、特殊合金、火箭推進劑等)出現短缺。這些問題並未完全解決,導致軍工企業無法按時交付產品。例如,美國向台灣出售的M1A2T艾布蘭主戰坦克、F-16V戰機及標準飛彈(SM-2)等,因零組件供應不足或生產排程延誤,交貨時間一再推遲。
3. 產業優先順序調整
美國的國防企業在接單時,通常會優先滿足本國軍方需求,再來是北約盟國與烏克蘭等戰事中的國家,而台灣雖然是重要夥伴,但並未被列入最優先交付對象。例如,美國國防部近期將部分防空系統、無人機與彈藥的產能優先供應給烏克蘭,而非台灣。
4. 政治與行政程序的拖延
美國軍售的行政程序繁瑣,涉及國務院、國防部、國會等多個部門,任何一環的延誤都可能影響最終交付。此外,美國國內的政治動盪,如國會對國防預算的爭議,甚至政府停擺風險,也可能影響對外軍售的執行。
5. 軍售模式的改變
過去,美國對台軍售多採「直接商售(DCS)」模式,台灣可透過與軍火商簽約加速交貨。然而,近年美國改以「對外軍售(FMS)」模式為主,該模式需經美國政府層層審批,導致軍售案進度更慢。此外,美方近年更傾向向台灣提供「不對稱作戰」裝備,而非台灣所期望的傳統重裝備,這也影響了軍購交付的優先順序。
如何應對軍備交付延誤?
面對美國軍售交付問題,台灣可採取以下策略:
- 尋求更多元的軍購管道:除了美國外,台灣應積極與歐洲國家、日本及本土軍工業合作,以減少對美國軍售的依賴。例如,法國的防空系統、德國的潛艦技術,甚至南韓的無人機,都可作為補充選項。
- 強化本土國防產業:台灣應加速發展本土武器製造,擴大無人機、導彈、飛彈快艇等不對稱作戰武器的產能,以降低對外依賴。
- 強化與美方溝通:透過外交與軍事管道,台灣應向美國施壓,確保已批准的軍售案能按時交付,並要求美方協助台灣提高自主防衛能力。
- 提升戰備自主性:在等待軍備到位的同時,台灣軍方應強化戰略儲備、演習與後勤補給能力,以確保在軍售延誤期間仍能維持有效戰力。
美國軍售延遲不僅是台灣面臨的問題,許多盟友國家也遇到相似困境。然而,對於台灣而言,這個問題更具迫切性,因為台海局勢日益緊張,而台灣的防衛準備不能等待美國的軍武供應鏈自行恢復。因此,台灣必須採取更靈活的策略,確保國防建設不因軍購延誤而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