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編輯部
在2025年8月1日,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公布了令人失望的就業數據:7月僅新增7.3萬個工作機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14.7萬;同時,5月與6月的就業數字合計下修了25.8萬個。這本是統計機構的常規修正程序,旨在基於更多完整資料來精準反映經濟現況。然而,幾小時後,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在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宣布,他已下令解雇BLS局長艾莉卡・麥肯塔弗(Erika McEntarfer),指控她是拜登政府任命的政治人物,曾「偽造」數據來幫助前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 這一突如其來的決定,不僅引發華爾街股市暴跌,更讓人質疑:難道政府數據的公布,從今以後必須符合「朕意」?
她做錯了什麼?事實上,什麼也沒錯
讓我們先來檢視麥肯塔弗的「罪狀」。根據她的LinkedIn資料,她是一位擁有20多年聯邦政府經驗的勞動經濟學家,曾任職於人口普查局和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她於2024年1月上任BLS局長,當時獲得參議院以86比8的壓倒性票數確認,顯示出跨黨派的支持。 BLS作為一個獨立統計機構,其就業報告的修正是基於季節調整、更多雇主回報和統計模型的標準程序,尤其在疫情後的經濟波動期,這類修正更為常見。經濟學家們強調,這次下修並非陰謀,而是反映了製造業疲軟(7月流失3.7萬個職位)和貿易戰影響下的勞動市場現實。
川普的指控缺乏實質證據。他宣稱麥肯塔弗「偽造」數據來助選哈里斯,但多方媒體如NBC和Politico報導,這純屬無根據的攻擊。 事實上,類似修正早在川普第一任期就發生過:2019年,BLS曾下修2018-2019年的就業數據達50.1萬個,當時沒人指控「偽造」。 在X平台上,經濟分析師如Joey Politano直言,這是對美國經濟數據獨立性的「最危險和腐敗攻擊」。 麥肯塔弗的「錯」,似乎僅僅是說了實話——經濟不如川普宣稱的那樣「蓬勃」。
撤換的深層意義:從控制數據到侵蝕公信力
這次人事變動的意義,遠超出單一局長的去留。它凸顯了川普政府對聯邦機構的強烈控制欲,尤其是那些可能影響經濟敘事的部門。川普在貼文中表示,將由「更有能力、更具資格的人」取代麥肯塔弗,但從他的支持者視角,這或許是「清理門戶」,確保數據符合「美國優先」的論調。 然而,對批評者來說,這是對BLS獨立性的嚴重破壞。BLS本應是非政治化的,負責提供客觀數據供政策制定和市場決策使用。川普過去曾批評其數據收集方法,並提議削減預算8%,如今更直接「開鍘」。
在X上,這事件引發廣泛討論。用戶如@RpsAgainstTrump將之比作喬治・歐威爾的《1984》,指責川普拒絕不利事實,強迫公眾「拒絕眼睛和耳朵的證據」。 另一用戶諷刺道,川普可能任命新局長來「把MAGA標語算作就業機會」。 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擔憂,這開啟了危險先例:未來經濟報告若受政治壓力影響,數據將被政治化,導致市場混亂和投資者信心崩潰。 事實上,事件發生後,道瓊指數暴跌600點,VIX恐慌指數上漲,89%的經濟學家對政府數據產生疑慮。
更深層的問題是,這是否意味著「報喜不報憂」成為新常態?如果局長因發布負面數據而被解雇,繼任者可能傾向於操縱或隱瞞資訊,以求自保。這不僅侵蝕統計機構的公正性,還會讓政府的公信力難以為繼。民主黨和獨立觀察者警告,這類行動將損害聯邦機構的信譽,甚至影響全球對美國經濟的信任。 正如X用戶@JosephPolitano所言,這是美國歷史上對經濟數據獨立性的最大威脅。
數據的獨立性是民主的基石
川普的這一決定,反映出美國政治極化加劇的現實。在貿易戰、移民緊縮和關稅重啟的背景下,經濟數據本應是客觀的指引燈塔,而非政治工具。解雇麥肯塔弗不僅未能解決就業疲軟的根源(如製造業流失和勞動力短缺),反而可能加劇不確定性。未來,若政府數據淪為「朕意」的附庸,公眾如何信任政策?經濟學家David Rosenberg曾質疑BLS數據的可靠性,但如今的干預,只會讓問題雪上加霜。
民主社會需要獨立的機構來說實話,而非迎合權力。這次事件提醒我們:當數據必須「符合朕意」,真正的受害者是美國的經濟透明度和公信力。希望這不是一個開端,而是警鐘,讓我們反思如何保護這些關鍵機構免於政治操弄。